-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元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摘要: 消渴是以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为特征的病证。一般认为,其病因多是禀赋不足、劳欲过度、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等;病机为阴虚为本,燥热为标,阴损及阳,阴阳俱虚,变证百出。然而,当今临床所看到的患者,多为出生富贵、身强体胖之阳虚痰浊之体,未有先天禀赋不足之证据;症状均以多饮、多食、多尿为主,容易疲劳,未见明显阴虚之象;而后期才出现形体消瘦的阴虚之躯。这些临床现象不能用既往的病机来解释。带着这些迷惑,笔者从临床回到中医经典理论中,寻找理论支持。
关键词: 消渴;下虚上燥;病因病机
《素问·奇病论》曰:"病有口甘者……名曰脾瘅,此肥胖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灵枢·五变》云:"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肾为五脏之本,五脏皆虚为肾虚也,故肾虚是消渴的重要内在因素。而生活饮食对疾病的发生起重要作用,如"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所论述与现代的消渴发病相符合。《素问·奇病论》曰:"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说明肾是胃中水谷化生糟粕的排泄关口。人体内的糟粕系由胃中受纳的水谷变化而来,主要从前后阴排出体外,而肾主前后二阴,故谓肾为胃之关。对此,张介宾注曰:"关者,门户要会之处,所以司启闭出入也。肾主下焦,开窍于二阴,水谷入胃,清者由前阴而出,浊者由后阴而出;肾气化则二阴通,肾气不化则二阴闭;肾气壮则二阴调,肾气虚则二阴不禁,故曰肾者胃之关也。"因而临床上多饮、多食、多尿与肾的关系密切,肾气虚则食而不禁,为多饮、多食、多尿也。 《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病脉证并治第十三》中对消渴进行了专门阐述,并立有肾气丸、白虎加人参汤等至今仍然为临床所推崇的方剂。其开篇第一条原文便是"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即吐,下之利不止"。本条描述了寒热错杂、上热下寒症状:邪热在上,心胃燥热,则心中疼热;胃热阴亏,则胃中嘈杂、饥而不欲食、食即吐;患者本有下焦阳气不足,若重用清热苦寒之下法,则上热未去,而下寒转甚,故下利不止。这些都提示了消渴的病机是上热下寒。《千金要方·消渴消中门》在论及消渴的病因时曰:"凡人生放恣者众,盛壮之时,不自慎惜,快情纵欲,极意房中,稍至年长,肾气虚竭……此由房劳不节所致也。"此皆肾虚之故也。
历代医家对消渴的治疗均强调上清润肺胃、下补肾之阴阳,特别突出对肾虚的滋补。
《景岳全书·三消干渴》曰:"凡治消之法,最当先辨虚实,若查其脉证,果为实火致耗津液者,但去其火则津液自生,而消渴自止。若真水不足,则实属阴虚,无论上、中、下,宜急治肾,必使阴气渐充,精血渐复,则病必自愈。若但知清火,则阴无以生,而日见消败,益以困矣。"张氏强调"无论上、中、下,宜急治肾",可见肾虚在消渴中的重要性。程钟铃《医学心悟·三消》云:"三消之治,不必专执本经,而滋其化源,则病易痊矣。"他认为,治上消者宜润肺兼清胃,中消者宜清胃兼滋肾,下消者宜滋肾兼补其肺,而最后总结强调"不必专执本经,而滋其化源"之治病求本也,其本皆在肾之下焦。
3 以"下虚上燥"概括消渴病机的意义
4 结语
责编:杨盛昌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