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全部子站 > 论文网 > 证券金融论文

证券金融类论文:金融虚拟性与银行脆弱性的关系探析

来源:长理培训发布时间:2017-06-29 20:04:59

   金融市场环境变化多端,金融的虚拟性与银行的脆弱性更是其主要的发展特性,并且这两项特点也是导致金融危机发生的主要诱因。因此,为确保金融市场的稳定运行,保障银行系统的平稳,必须对金融的虚拟性与银行的脆弱性作出详细的分析与研究。   
  一、金融虚拟性与银行脆弱性概述
  
  在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过程中可见,金融一直是主导其发展的核心因素,因此其变化形式对经济建设变化有着直接影响。
  
  银行机构一直是金融的主要载体,一旦发生不可控性的金融危机,首先被波及到且影响程度最严重的就是银行,这主要就是因为长期以来根植于银行体系中的自身缺陷即脆弱性,致使其难以承受超出自身限度的金融情况,而发生危机,最终导致整个金融市场的经济健康都受到影响。与此同时,现代金融在发展过程中,最为典型的特征之一就是自身的金融虚拟性,这种属性主要表现为市场金融价值高于自身价值的情况。因此,一旦运行过程中发生危机情况,就会造成金融主体银行受到严重损害。
  
  
  针对金融虚拟性与银行脆弱性这两项指标的研究上,很早就有学者着手开展有关工作,并且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马克思最早开始研究银行脆弱性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理论成果,其主要是通过对金融市场货币所具备的特征与性质进行研究,从而提出相关理论问题研究概念。通过对货币的使用情况、运行情况以及存储情况等进行观察,发现货币自身具备着三大方面的脆弱性从而导致虚拟资本的出现,影响着银行体系的稳定运行。而作为货币的主要存储、发送单位,货币具备的脆弱性也就导致了银行具备脆弱性,从而导致其极易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而导致系统运行崩溃的情况。货币主要具备的三大点脆弱性特征,即支付手段变化产生的债务链断裂、货币购买力变化波动以及商品价格与实际价值之间的偏差,都是导致虚拟资本对银行系统产生信用崩溃的主要原因。金融体系存在与运转的前提是依赖于实体经济的存在,从而产生了人们对货币的价值以及商品价值的追求与信仰。而通常这种精神上的追求与信仰又会导致资本家在趋利过程中造成虚拟资本的独立运动,从而为银行体系埋下信用崩溃的隐患。
  
  在马克思之后也有较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补充了原有理论中的不足,并更加具有市场变化的针对性。众多学者在货币供应量变化、资产价格波动以及股市波动等方面的研究,将这些方面产生的金融虚拟性对银行脆弱性的影响作出总结。例如在股市波动的影响方面,认为股市的波动情况过大就会造成金融泡沫,从而导致股市资产整体价格的失衡,并且会引起信贷的急剧扩张进而造成信贷市场的泡沫,然后这种经济泡沫形成后再导致股市价格的进一步萎缩,最终致使实体经济受到严重影响,造成通货紧缩与银行危机的产生。通过对以上概念的总结可以明确发现,银行体系与资产价格之间存在的紧密关系是造成银行脆弱性的重要因素,一旦金融虚拟资本受到影响产生极大的波动,就会对银行体系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但是,由于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以及有关实际数据理论的不充分,因此相对的理论研究还存在一定的不足,急需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被补充与完善。我国的对金融虚拟性的探究理论提出的较晚,在 2004年才被金融学家白钦提出,所以相关理论研究时间较短,许多方面还存在不健全、不完善的方面,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还需不断补充与完善。
  
  三、金融虚拟性与银行脆弱性的衡量与实证
  
  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程度、不同地区的经济危机结果对比研究发现,银行体系的脆弱性与风险之间呈现了一种正相关模式。换言之,一旦银行、金融体系内部和外部等多种风险因素共同发生作用,产生巨大的波动,就会对银行体系造成巨大的冲击,严重情况下甚至会导致整个银行职能作用与体系的全面崩溃与瘫痪,最终引发严重的金融危机。因此,银行危机的发生就是在相关脆弱性风险因素积累到一定程度后,突破承受极限而释放出的巨大经济能力造成的破坏,是银行脆弱性的典型表现特征,是一种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而对于银行体系自身具备的这种脆弱性而言,一旦发生严重的危机情况,就会导致这种结果会波及到整个领域中,而此时的银行已经不具备偿还经济款项的能力,在此种情况下只能选择倒闭或是等待政府提供救助。
  
  在 20 世纪初期,对于银行危机发生情况评判的指标只有一条,这种判定指标的不足,难以采取有关的预防措施阻止危机发生,所以导致银行危机发生的几率不断增加。该指标指出,当不良资产超出总资产比例的 10%,由于银行国有化以及发生银行挤兑等情况的发生,导致政府必须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如人们熟知的 1998 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以及在 2007 年发生的美国次贷危机,都是对以上指标的具体体现,并且都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与危害。通过对各项衡量指标的实际应用比对发现,当前运用的金融虚拟性的衡量指标研究必须进一步的发展完善。因此,我国的经济学家,以白钦等人为首开展了对股票指数与 GDP 增长率的背离关系和 M2 指数等方面的理论研究,并且结合金融虚拟性的众多影响因素,如金融相关比率、银行信贷 GDP 百分比等直观性的分析因素,对具体的衡量指标作出新的规定。如在 2007 年美国发生的次贷危机中,造成了全世界范围的金融业与银行机构都受到较为严重的影响,出现了大量银行破产、银行国有化以及政府被迫援助的情况发生,并且可以发现发生这种问题的银行多数是在以英美为代表的欧美国家中。通过结合金融虚拟衡量指标来观察危机中各银行的有关指数可以发现,在英美的银行中,银行的信贷占 GDP 的百分比都达到了 20%以上,货币的增发量也都在 8%左右,并且有些银行股票的交易总额甚至达到 25%以上。从这些数据的分析中发现,在 2007 年的经济危机中,英美两国银行的危机都达到了极为严重的情况。
  
  尽管相应金融虚拟性衡量指标的增设已经能够有效的对银行危机进行判断,但是随着金融市场发展的不断加快,还是要通过更加深入的理论和实证案例确立出更加有效的衡量指标。通过对次贷危机中英美的有关指标分析来看,两国的金融虚拟程度都较高,并且金融虚拟性是脱离经济实体之外运行的,这就极易造成资产的巨大波动,从而为银行业的发展埋下巨大的隐患,也加剧了银行自身具有的脆弱性。脆弱性的加剧,造成了风险因素的积累难以承受,以致爆发出惊人的力量,导致最为严重的经济危机的发生,影响到全球范围内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因此,通过对银行脆弱性衡量指标的研究,来确定银行危机的危害程度,是极具现实意义的。
  
  通过对整体数据指标与具体事例的不断观察来看,金融危机发生时期,整体的金融虚拟性都达到了极高的程度,以此可以作为银行危机的初步判定依据。也就是说,随着金融虚拟程度的不断提升,银行的脆弱性也会随着增加。所以可以将对金融虚拟性的研究作为银行脆弱性研究的基础,以此来预测银行危机发生的可能性,从而及时寻求防御措施,在金融危机中达到损失的最小程度。而对于人们所关注的金融虚拟性与银行脆弱性之间的因果关系,或是银行危机发生时金融虚拟性在其中起到的影响程度等问题,还需要有关学者作出更深的研究与分析。而在实际的金融市场与银行体系的运作过程中,要充分掌握金融虚拟性的双面性功能,从而对其对经济的影响程度有一定的清楚认识,并深入分析所产生影响的严重性,才能对危机的发生作出一定的防范。因此要及时加强有关部门对金融虚拟性的研究与监督,最大限度的控制金融虚拟性产生的负面作用,从而保障金融市场与银行体系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相关理论的研究与具体实例的分析可以看出,金融的虚拟性与银行的脆弱性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这也就导致了金融虚拟性对银行危机发生的必然性影响。因此,通过加强对金融虚拟性的深入研究与分析,能够有效的预测银行脆弱性的程度,从而便于及时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避免银行危机的发生,保障银行体系与金融市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白钦先,谭庆华。金融虚拟化与金融共谋共犯结构 -- 对美国次贷危机的深层反思[J].东岳论丛,2010,04:35-41.
  
  [2]冀志斌,周先平,董迪。银行集中度与银行业稳定性 -- 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分析[J].宏观经济研究,2013,11:37-45.

责编:古斯琪

发表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发表审核后显示!

国家电网校园招聘考试直播课程通关班

  •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课程专业名称
讲师
课时
查看课程

国家电网招聘考试录播视频课程

  • 讲师:崔莹莹 / 刘萍萍
  • 课时:180h
  • 价格 3580

特色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免费学习,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全套国网视频课程免费学习

课程专业名称
讲师
课时
查看课程
在线题库
面授课程更多>>
图书商城更多>>
在线报名
  • 报考专业:
    *(必填)
  • 姓名:
    *(必填)
  • 手机号码:
    *(必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