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元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摘要: 目的 探讨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新生血管的形态及微血管密度(MVD)的临床和病理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方法检测52例DCIS ER,PR, HER2, CD34等的表达。结果 在DCIS中MVD的形态主要表现为两种,一种为MVD紧靠乳腺导管的基底膜呈项链状分布,占58%;另一种为间质弥散状分布,占52%;34%两种形态共存。MVD密度随着核分级的增高而明显增加,高核分级和非高核分级DCIS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 0.01);ER、PR 阴性组的MVD明显高于ER、PR阳性组(P< 0.01);HER2阳性组明显高于阴性组(P< 0.01)。结论 新生血管可能是乳腺癌的早期事件,MVD增加可能预示DCIS向浸润癌发展的几率增加及预后不良。
关键词: 乳腺癌;微血管密度;免疫组织化学;新生血管
1 资料与方法
1.2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标本均经10%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切片厚度4 μm。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采用SP法。抗体为ER,PR, HER2, CD34等,抗体均为单克隆抗体,抗体的来源、克隆、稀释倍数和抗原修复等具体情况见表1。用已知肝癌组织作阳性对照, PBS代替一抗作阴性对照。DAB显色。表1 本研究所用单克隆抗体名称、厂家、克隆、稀释度及抗原修复
1.4 微血管(MVD)计数 于低倍镜下观察整张切片血管分布情况后,选择癌灶周围间质血管密集区,在200倍视野内计算上述5个不同区域的MVD数,取其平均值,换算成/mm2。
2 结 果
2.2 DCIS中MVD和其他预后因子的相关性 MVD随着Van Nuys分类级别的增高而明显增加,高核分级和非高核分级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 0.01),而非高核分级组的Van Nuys 1组和2组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47);ER、PR 阴性组的MVD密度明显高于ER、PR阳性组(P< 0.01);HER2 阳性组明显高于阴性组(P< 0.01)。详见表2。表2 DCIS中MVD和其他标志物的相关性
任何实体瘤的生长都必须依赖血管生成过程,新生血管在实体瘤的局部生长和远处转移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即宿主的内皮细胞增殖、出芽形成新生血管,向肿瘤方向生长,构建肿瘤血运通道,为其提供营养并运输代谢产物。研究显示肿瘤必须伴有新生血管其生长才能超过1~2 mm〔6〕。对人乳腺癌标本的研究均表明DCIS可以引起血管生成,并提示血管生成是乳腺癌发展的一个早期行为〔4,5〕。
本研究应用CD34 进行免疫染色,发现DCIS中的微血管形态有两种,一种为弥散状态,另一种为环绕病变的乳腺导管呈项链状,两种微血管多并存,和Guidi等的结果类似。MVD随着Van Nuys分级的增高而明显增加,高核分级和非高核分级之间有显著性差异,而非高核分级组的Van Nuys 1组和2组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47)。说明DCIS可以引起新生血管,新生血管可能是乳腺癌发展过程中的早期事件,且和DCIS的恶性程度相关,即恶性程度越高,MVD密度越大。提示血管新生可能是DCIS向浸润性乳腺癌发展的必要过程。DCIS血管新生研究的临床意义在于血管新生可能是DCIS发展为浸润性乳腺癌可能性增加的标志物,预示一旦发生间质浸润,其远处转移的可能性大。鉴定DCIS的新生血管可能有助于应用抗血管新生疗法预防DCIS发展为浸润性癌。
责编:杨盛昌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