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元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摘要】 中医治疗疾病体现在"妙"上。处方用药恰到好处,动态观察调整方药或加减药味,或增减药量,权衡利害以期达到最佳效果,这就是中医的"妙"处。
【关键词】 中医 整体观 中医特色
中医自身所固有的特色之一是整体观,对整体的恰当把握决定着能否在临床上取得显著的疗效。整体观来源于中国古代哲学,在几千年的积淀中,逐渐成为中医用来指导临证的重要手段,如果想成为一代大医,必须深谙此中妙理,才能融汇贯通有所成就。
1 识"一"之妙
老子第十九章:"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万事万物,芸芸种种,纷扰繁杂,对于现象与本质的探讨,始终困扰着人们。中医学对疾病的研究,从古至今,理论逐渐完备,其中最核心的就是"整体观",而整体观就是对一的概括。能识得一,无论多么繁杂的疾病,都可以用最简单的一个病机来解释;任何一个脏腑发生异常,都可以在相关其他腑脏找到答案,这就是妙处。举个例子来说,心痛病或胃脘痛,既可治心,也可治胃。理论来源于《素问·平人气象论篇》云:"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隔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乳之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通过心与胃的经脉络属,可以延展临床治疗思路。寻找中医的整体观,得其一,寻求病机根本,这才是治病的关键。中医的整体观念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从古代哲学中来,以五脏为中心,杂以天时地利,融会贯通,形成一个有机的体系。大道至简至易,得一之妙,从宏观整体来把握人体的诸多信息。司外揣内,司内揣外,得奇恒辨精微。
2 中医治病在于"妙"
何为"妙"?只可意会,难于言传。焦树德老先生曾经举过一个生动的例子:杂技演员表演的顶碗节目,丝丝入扣,没有偏差,可谓妙到极点了。如果按照物理学原理进行分析,把所用力量大小,受力方向等等都计算出来,写成一本书,而后交给不会的人去练习,那人还是不会。中医治疗疾病也是如此,仅在书本上学习了理论还不够,还需要我们临床经验的积累,通过不断的摸索,才能得到最佳的疗效。临证处方,每一味药物的加减,都有所宗有所本,妄投药物,就是庸医杀人。往往我们在经典里面读到的一句话,百思不得其解,而在临床上遇到一个类似病人,便豁然开朗。最简单的例子就是"有故无殒,亦无殒也"。怀孕的妇女出现外感情况,我们仍然可以投以中药;胎元不固,我们也可以发热;而桂枝人参汤证主治"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乃是里虚寒下利,兼有表证之发热。
3 "妙"由心生 要不断积累
众所周知,《黄帝内经》是中医基础理论的基石,它所论述的是迄今为止最为完备的天人体系。不单单在医学方面,在天文、历史、人文、数学、浑沌学等方面都有精辟的论述。其中的许多理论到目前为止,还是难于被人们所理解。历代医家没有不遵循《内经》的。当然,客观上《内经》非一人一时之作,也有许多不足。不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临床当中,我们已经证明了他的科学性。因此,如果真的要从根本上认识中医,并熟练的掌握中医理论必须从《内经》着手。古代医家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范例。如金元四大家各自的流派形成,都是从《内经》中得到的启发。有人称,领悟《内经》上面的一句话,便可以成为一代名医。这话有些夸张,但是不无道理。领悟要恰到"妙"处方可,而且要有丰富的临床积累。对于中医所用的内容都要博学。比如一味山药,通过炮制,作用就用显著的不同。山药肺、脾、肾三脏都补,炒黄后可以增加收涩之性,可涩肠止泻,涩精止遗,还可以入中焦固脾胃之气。在处方用药的时候,对于药性的掌握非常重要,再结合对病机的准确认识,哪有不见疗效的道理。而所有这些,都离不开日常的积累和对经典的领会。很多人说学习中医靠悟性,可是悟也分顿悟和渐悟两种,没有天生的圣人,只能通过积累和锻炼才能真正领会中医的精华所在。
4 立场坚定才能"妙"不可言
目前临床上的主流医学是西医,中医更加需要坚定自己的立场。通过中医自己的辨证体系来进行临床治疗。中医特色之一就是整体观,能够很好的把握整体,就能够在临床上取得很好的疗效,才能妙手回春。
许多情况,中医治疗的疾病大都是被西医判定为不可治的。患者拿着理化检查的诸多结果寻求中医治疗,如何进行辨证论治?当前还没有定论如何将西医检查结果与中医的辨证结合。所以,我们要坚持中医的思维,站在中医的立场上来治疗疾病。试想,即使是癌症的患者,我们也不应因为这是不治之症而放弃不管。中医也有不治之症,但所有的情况都可以用中医的理论来解释,采取一定的措施。曾有报道,大面积心肌梗死的患者,梗死面积超过80%,应用中医治疗,患者剩余的有效心肌仍然可以完好的代偿。中医的立足点在于整体,在于对"象"的体察与领悟。而中医的独特理论,目前还不能为现代实证科学所解释。不过,不能因此而否定中医的科学性。大量的临床病例,千百年来的医话医案足以证明中医存在的客观性。因此,在临床应诊上,我们一定要坚持中医的辨证论治。这是中医的特色,更是临证的前提。如果从西医的解剖生理学来认识,我们会逐渐的丧失自我,更何谈中医的妙用呢?立足自身,在临床上找到突破口,坚信中医的理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的把中医的"妙"处体现出来。
5 小结
中医并不神秘,中医的奥妙在于心得体悟,所彰显的在于临证疗效。不懂的人说中医神秘,因为迄今为止,中医的理论还有许多不被世人所理解的地方。将来,中医最终会在临床实践的基础上发扬光大。成为大医的必定是那些能够识得中医"妙"处的人。
责编:杨盛昌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