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元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摘要】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凝血因子变化与血瘀证的相关性。方法:对44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进行中医证候要素评分及凝血因子含量(PT、APTT、TT、FIB)测定。结果: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瘀证组与非血瘀证组的凝血因子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血瘀证证候要素评分与凝血因子也无相关性(P>0.05)。结论:常规的4项凝血因子检测不能作为血瘀证微观辨证的指标,急性缺血性卒中凝血因子与血瘀证的相关性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 血瘀 凝血 临床研究
Study on the Correlation of Changes in Coagulation Factor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Apoplexy and Blood Stasis Syndromes
[Abstract]The correlation in changes of coagulation factor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apoplexy and blood stasis syndrome is investigated.Methods:44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apoplexy were assessed by TCM syndromes scores and coagulation factors content examinations(PT、APTT、TT、FIB).Results:Blood stasis syndrome group show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compared with none-blood stasis syndrome group in coagulation factor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schemic apoplexy(P>0.05).There was no correlation between blood stasis syndromes scores and changes of coagulation factor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schemic apoplexy(P>0.05).Conclusions:The level of routine coagulation factors cannot serve as a the microcosimic referring indexes in blood stasis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of TCM,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changes of coagulation factor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schemic apoplexy and blood stasis syndrome await further investigation.
[Key words]cerebral ischemic stroke;blood stasis syndrome;coagulation
缺血性卒中(cerebral ischemic stroke,CIS)的一个致病原因是凝血系统的异常[1],而血瘀证是该疾病的常见中医证候之一,目前对于缺血性卒中凝血因子与血瘀证是否存在相关性尚无定论。因此,我们对44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进行了血瘀证证候要素的评分及凝血因子测定,为急性缺血性卒中凝血因子变化是否与血瘀证存在相关性提供临床证据,以期为血瘀证的生物学基础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1 资料与方法
1.1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依据1995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2],中医诊断标准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定的《中风病诊断疗效评定标准》[3]及《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4]。血瘀证证候要素评分≥7分时证候诊断成立。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塞、腔隙性脑梗塞的诊断,并具有神经功能缺损的临床表现者;②符合中医中风病诊断;③80岁≥年龄≥40岁;④发病1周以内的患者。排除标准: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②脑出血;③发病超过1周;④经检查证实由脑肿瘤、脑外伤、血液病等引起的卒中患者,因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及其他心脏病合并房颤引起脑栓塞者;⑤合并有肝、肾、造血系统、内分泌系统等严重疾病及骨关节病、精神病者。
1.3 临床资料
2006年12月至2007年2月期间,来源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6医院的50例急性缺血性卒中住院患者,其中资料不全2例,死亡2例,不符合纳入标准2例。最后44例纳入本研究,其中男性27例,女性17例。血瘀证组14例,非血瘀证组30例。全部病例在平均年龄(t检验)、年龄分布(χ2检验)、性别比(χ2检验)方面,均无显著差异(P>0.05),从基线分析结果看,观察对象具有可比性。
1.4 研究方法
1.4.1 凝血因子检测方法
入院后2h内(未用抗凝药及溶栓药前)抽取患者肘静脉血4ml,枸橼酸钠抗凝管用于测定PT、APTT、TT、FIB,标本采集后3000转/min离心10min,分离血浆进行检测。
1.4.2 中医证候要素评分
入院第2d下午进行中医证候要素评分。
1.5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成组设计资料的t检验或Wilcoxon秩和检验。血瘀证证候要素评分与凝血因子相关性作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急性缺血性卒中凝血因子的比较
血瘀证组与非血瘀证组的凝血因子PT、APTT、TT及FIB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1 44例缺血性卒中患者血瘀证组与非血瘀证组凝血因子值的比较(略)
2.2 血瘀证证候要素评分与急性缺血性卒中凝血因子的相关性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血瘀证证候要素评分与PT、APTT、TT、FIB拟合的回归方程无统计学意义(P=0.89,r2=0.03<0.5,r=0.173)。结果显示,血瘀证证候要素评分与凝血因子4项微观指标的变化没有线性相关。见表2。表2 44例缺血性卒中患者凝血因子值与血瘀证证候要素评分的相关性(略)
3 讨论
研究发现,凝血及抗凝系统的异常是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之一[5,6]。凝血过程一般分为内源性、外源性及共同凝血途径,通过一系列凝血因子反应,最终使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临床上常用PT来反映外源性凝血途径的功能,APTT反映内源性凝血途径的功能,TT反映凝血的功能。大量研究表明[7-9],急性脑梗塞患者存在有凝血功能的亢进和抗凝功能的下降,实验室检查主要表现为血液粘稠度增高,血小板聚集率增高,APTT缩短、TAT(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增高、抗凝血酶活性降低等,说明了高凝状态是缺血性卒中发生和发展的重要环节。
缺血性卒中属于中医"缺血性中风"范畴,血瘀证是缺血性卒中的基本证候之一,其证候的实质目前尚未明了。以往国内对急性缺血性卒中凝血因子与血瘀证相关性进行了研究,发现凝血异常与血瘀证有一定关系,认为部分凝血分子标记物血浆GMP-140、D-二聚体及vwF含量变化可作为中风病血瘀证辨证的客观指标[10]。综观过去研究,国内尚无涉及缺血性中风血瘀证的证候要素评分与凝血因子相关性的报道。为了进一步探讨血瘀证与凝血因子的相关性,我们分析和比较了44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凝血因子PT、APTT、TT及FIB差异,并与证候要素评分进行了相关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血瘀证与非血瘀证患者的凝血因子比较无显著差异,且血瘀证证候要素评分与凝血因子也无相关性,这对于血瘀证与凝血机制的相关性研究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从我们的研究结果可以看出,血瘀证患者凝血因子的测定与非血瘀证患者比较无差异。人体的凝血过程分为3个途径、3个阶段。即内源性、外源性及共同凝血途径,凝血活酶、凝血酶及纤维蛋白形成阶段。本研究结果提示,无论是否为血瘀证,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外源性途径因子PT,第二阶段凝血因子TT和FIB值均基本正常,这与既往的研究结果相一致[11],表明急性缺血性中风血瘀证与外源性凝血途径无明显相关。同时,反映内源性凝血途径的APTT在急性缺血性中风血瘀证的患者中也基本正常,并且与非血瘀证患者无明显差异,说明急性缺血性中风血瘀证与内源性凝血途径也无明显相关。这可能与常规的凝血指标并不一定能显示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高凝状态有关[12],也有可能是血瘀证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责编:杨盛昌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