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元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摘要:近几十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加快,经济建设取得飞速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然而,经济的飞速发展并不能掩盖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存在的极大问题,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直接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威胁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马克思主义生态学是马克思主义前沿问题之一,具有重要的现实研究价值,有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生态思维方式。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前沿问题,生态文明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离不开生态文明,研究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对我们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生态价值体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主要思想
(一)自然界对人类的制约作用
首先,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资前提。"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地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5.]人类的发展与进步每时每刻都是与自然界相联系的,脱离自然的人,犹如被摘掉器官一样,将无法生存。"生产的原始条件表现为自然前提,即生产者的自然生存条件,正如他的活的躯体一样,尽管他再生产并发展这种躯体,但最初不是由他本身创造的,而是他本身的前提。"[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81--482.]自然界为人类提供了生活资料,为人类从事物质生产活动提供劳动资料和劳动场所,在马克思主义观点看来,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和前提。
其次,自然界是连接人与人之间的桥梁。生产的实践与生活的进步,使得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成为可能并且不断得到发展,人的生存与生活必须与自然界进行诸如物资、环境和信息等方面的交换,这样,自然界不可避免的成为连接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桥梁。马克思指出:"自然界的人的本质只有对社会的人说来才是存在的;因为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对人说来才是人与人联系的纽带,才是他为别人的存在和别人为他的存在,才是人的现实的生活要素;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人的存在的基础。"[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2卷[M],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22页.]
人类对于自然界的能动作用
首先,人类能够认识自然、加工自然、改造自然。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与自然是一种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在实践活动中,人类可以不断地去发现自然,认识自然。自然界作为人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对象,不是孤立存在的。马克思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l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7.]这里可以发现,马克思坚持一种唯物主义观点,主张从实践的角度、从人的主体地位的角度去人化自然。
其次,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自然是辩证统一的,而实现统一的途径则是劳动。在《188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开始把实践理解为改造外部自然界的对象性活动,即生产劳动。在马克思主义观点看来,自然界不会主动地满足人类的需求,人类必须依靠自己的生产劳动,创造出那些不会自然而然产生却又为人类所需的东西。劳动是人以自然的活动来中介、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的过程。马克思恩格斯在看到劳动能够认识自然、满足人类需求的同时,也认识到人类的劳动某种程度上也会引起自然界的变化。劳动能够实现人与自然的物质交换,而且是人与自然之间实现生态平衡和协调稳定的机制与手段。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生产劳动过程中不能改只是片面注重财富积累、物资改善,还必须对自身的行为进行控制,及时预见和调节自身行为对自然界造成的影响,这样,就可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共同进化,并最终以劳动为途径实现人与自然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关于近代生态环境现状的分析
在资本主义社会,技术和设备的飞速进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技术的无节制发展,异化了人类,使人成为了机器的零件和物的附庸。在资本主义异化劳动的条件下,自然界也沦为"腐败的自然界"。正式在这种认识之下,他们开始分析近代社会背景下的环境问题,并着重揭露了工人们劳动和生活场所恶劣的环境。
工人们始终在十分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生产和生活
"一方面所发生的需要和满足需要的资料的精致化,在另一方面产生着需要的牲畜般的野蛮化和最彻底的、粗糙的、抽象的简单化,或者无宁说这种精致化只是再生产相反意义上的自身。甚至对新鲜空气的需要在工人那里也不再成其为需要了。"技术的进步并没有给工人创造出舒适安全的工作环境,相反,机器生产造成的空气污染、水源污染严重地破坏了自然环境,"在工厂里,人为的高温,充满原料碎屑的空气,震耳欲聋的喧嚣等,损害着人们的一切感官,更不用说在密集的机器中问所冒的生命危险了。这些机器像四季更迭那样规则地发布着自己的工业伤亡公报。"[6.资本论,第一卷[M].人民出版杜1975年版.第466~467页。 ]严重的环境污染极大地破坏了生态的平衡,严重影响了工人的身体健康。
近代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源
首先,马克思恩格斯分析了环境问题的实践根源。人类活动对于生态环境具有双重作用。如果行为得当,这种影响就可以是正面的,便可以维护自然的生态平衡,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但是这种行为也会造成负面影响,无休止地索取和开发必然会破坏这种生态平衡。人与自然的物质交换必须注重保持一种平衡,保持供与需的平衡。人是有意、有目的的,为了尽可能地满足自己的需要,往往只会注重对自然界的"索取",而忽视了对自然界的"补偿",这样就会产生一种恶性循环,最终给自然界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其次,马克思恩格斯分析了环境问题的制度根源。一方面,他们认为资本家的贪婪和唯利是图的本性污染了环境,破坏了生态文明。资产阶级贪婪的阶级本性,决定了他们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必然是把经济利益放在第一位,追求眼前动力和高额利润是他们的唯一动力。为了降低生产过程中的成本以提高自己商品的竞争力,资本家根本不愿意把资金用在改善工人的生存环境上,在他们看来此举纯属浪费和奢侈,只有维持工人们能干活的最低条件才是他们最根本的需要,对新鲜空气、饮水、减少粉尘和噪音等自然环境的需要纯属多余。资本家置工人们的死活于不顾,置其行为的自然影响和社会后果于不顾,这样就势必加速自然环境的污染进程。另一方面,资产阶级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必然会加快发展科学技术,而科学技术的进步加大了资产阶级对自然界的征服和掠夺,劳动剥削必然与自然剥削并存,经济危机必然与生态危机相随。
三、中国生态文明建设
(一)建设生态文明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美国著名学者莱斯特·布朗在《中国敦促世界重新思考全球经济的前途》一书中说过:"中国面临的挑战是领先从A模式一传统经济模式一转向B模式,帮助构建一个新的经济和一个新的世界。"[7.[美]莱斯特·布朗.林自新等译.B模式2.0:拯救地球延续生命[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3.]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经济的飞速发展、人口的急剧增长、资源的严重消耗已经使得我们国家的环境承载力越来越弱,经济发展愈来愈受到资源瓶颈和环境容量的严重制约。最近一段时间席卷大半个中国的雾霾天气更是让国人相当不满和无奈,过度地索取终于遭到了大自然的报复,如果再不采取措施,代价只会更大。
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我国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造成了资源过度消耗、利用水平太低,污染较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由"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能够减少资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环境污染。
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要求具备"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三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增强资源的可再用率,降低能源消耗。
建设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立足于我国的发展实践并借鉴了国外的发展经验。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基础上,科学发展观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创新地提出了统筹人与自然的发展,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积极倡导生态文明建设。
建设生态文明需要制度保证和技术保障
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政府的作用。建立一套行政、法律和舆论的综合体系,系统性地保护生态环境,从体制机制上解决环境保护遇到的各种疑难杂症,彻底摒弃唯GDP论英雄的错误思想,把环境保护纳入政府绩效考核体系,积极推广规划环评制度,加快推进法律法规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还离不开技术支持。在传统的技术创新理论在生态方面日益缺失的情况下,一种新的价值取向,即技术创新生态化出现了。所谓技术创新生态化,就是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全面引入生态学思想,考虑技术对环境、生态的影响和作用,既要保证技术创新的经济价值,又要确保环境清洁和生态平衡的生态价值,最终目标是协调人类发展和自然环境之问的关系,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8.张向前.试论技术创新生态化[J].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4):24.]制度和技术的相互配合,有利于整个生态系统的循环和平衡,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最终实现生态文明社会。
责编:古斯琪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