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元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他们采取所谓的义务交售制的办法,把农民的东西拿去太多了,给的代价又极低。他们这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
十月革命胜利后,布尔什维克党接受了农民平分土地的要求,使农村普遍小农化(中农化)了。军事共产主义时期,列宁一度对小农采取过否定的态度,认为小生产每日每时大批地产生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公社、劳动组合耕种制农民协作社,这就是摆脱小家经济的弊病出路,这就是振兴农业,改进农业,节省人力及同富家、寄生虫和剥削者作斗争的手段。"苏维埃政权还出资十亿金卢布支持向集体经济过渡。实践的结果是:自愿参加各种集体化生产组织的农民还不到总户数的1%,而且其效益极差。列宁得出的结论是:"集体农庄的作用:做了许多蠢事。把不执行法律的人和无能的人提交法庭审判(3年)"(《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41卷第377页)。1921年实行新经济政策后,农民有了处理自己劳动成果的自由,生产积极性提高,农业迅速恢复,轻工业高涨,商业也为重工业积累了一些资金。新的实践使列宁改变了看法,他提出通过自愿结合的合作社,依靠农民对自己利益的关心,引导农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20年代中期,农村合作社极其活跃,参加消费合作社的人数超过农户的一半,农业生产合作社、信用合作社、手工合作社也有很大发展。
1927-1928年苏联在粮食收购问题上出现"危机"。这一危机主要是高速工业化急需资金而国家规定的粮价过低,国民经济比例失调而引发的。当时,农民并不急于卖粮。但斯大林认为造成危机的原因是"富农"的破坏和小农生产的商品率过低,因此,这一事件成了苏联实行全盘集体化的导火线。斯大林在处理危机过程中,一方面采取"非常措施"打击富农,另一方面决定加快集体农庄建设。
斯大林改行新方针,还有更深层的原因:其一,在斯大林看来,社会主义是一个工业与农业紧密结合为一个"工厂"的社会,苏维埃制度不能建立在两种不同的经济基础之上,他认为必须想个新办法,拴住农民,让农民听命于国家。其二,源于斯大林独特的"苏联农民先进论"。他认为,苏联已经实行了土地国有化,俄国农民具有沙俄时期的村社传统,因而比西方农民先进。
1929年11月初,斯大林发表《大转变的一年》,自上而下发动了一场集体化运动。12月27日,他又提出从限制存有余粮的"富农"(实际是在新经济政策允许下富裕起来的中农和贫农)过渡到"消灭富农"。于是,全盘集体化就他的"阶级斗争尖锐化"理论结合起来了,成了一场急风暴雨式的激烈的政治斗争。值得指出的是,斯大林发动全盘集体化运动和消灭"富农",是不符合联共实施新经济政策以后历次代表大会(十二大、十三大、十五大)的决议精神的。
在斯大林"为集体化的飞快速度而斗争"的口号下,靠行政命令搞集体农庄成了普遍现象,有2.5万名城市工人、干部下乡强行搞集体化,许多州提出的口号是:"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的敌人"。这种强制政策不仅用于对付"富农",也扩大到了对付中农和所有不愿参加集体农庄的农民。
消灭"富农",是集体化运动中最为凄惨的一幕。"富农"们被扫地出门,财产被没收,有的被处死,有的被驱逐到边远地区。更为严重的是,对"富农"的界定没有一个统一标准,雇过工的、在动力机械的、有小加工场或店铺的、有3头以上耕畜的、参与商业经营的、平均收在此300卢布以上的,都被子当成了"富农",他们连加入集体农庄的资格都被取消了。根据一些计算,大规模集体化开始的时候,国内"富农"占农户总数不到3%,即将近60-70万户,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总共消灭了120万户,占到总数的6-7%,有些地方甚至高达15%。
1933年1月,联共(布)中央宣布:"把分散的个体小农经济纳入社会主义大农业的轨道的历史任务已经完成"。 2000多万农户被20多万个集体农庄所取代。集体农庄的生产由国家选派的干部按国家统一的计划进行生产,农民推动了经营管理权。国家把农具全部控制在自已手中,到1932年共建立了2502个机器拖拉机站。它们为集体农庄提供农机"服务",农庄则用农产品支付报酬,国家法令明文规定:"对机器拖拉机站的劳务及时支付实物报酬是必须执行的义务,规避这种义务应受到法律制裁"。1933年1月,中央决定建立机器拖拉机站和国营农场政治部,其首要任务是:"保证集体农庄和庄员无条件地按期履行自己对国家的义务,特别是要同盗窃集体农庄财产的行为作坚决的斗争";"坚决反对隐藏'剩余产品'而不交售给国家的现象。"同年,苏联宣布实行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规定集体农庄的首要任务是向国家交售农产品,粮食的交售额占产量的32-43%。通常,国家规定的粮价要远远低于生产成本。国家通过机器拖拉机站政治部和义务交售制,可以有保障地得到所需要的粮食和农产品。这是集体农庄制度的最大"优越性"。
责编:杨盛昌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