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元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内容提要: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环渤海地区 工业 增长扭转了长期低迷的状况, 经济 效益好于全国及 历史 水平;工业化出现与全国相逆的趋势;工业在全国的相对地位降低。目前,这一地区的工业依然面临产业技术层次低、企业机制不活、出口竞争力弱和各自为政等问题。未来环渤海地区发展必须将着力点放在提高工业竞争力上,通过区域产业整合,增强整体竞争优势。
关键词:环渤海地区 后工业化 产业整合
一、环渤海地区工业发展的特点与绩效
环渤海地区主要包括北京、天津2个直辖市和河北、辽宁、山东3个省。5省市陆域面积51.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5.36%;1999年末 人口 21884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7.38%。与东南沿海新兴工业区不同,环渤海地区工业具有"老"字号历史,结构老化和机制不活长期困扰着该地区。然而,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环渤海工业发展出现了一些新变化。
1.工业增长由长期低迷走出低谷
由于不同时期工业 统计 口径的调整,采用"工业相对增长率"指标比直接用"工业产值增长率"更具可比性。"工业相对增长率"是一个时期地区工业年均增长率与全国同期工业年均增长率之比。由表1可见,1979~1999年环渤海地区工业增长总体上呈现"U"型变动轨迹。在大约3个"五年计划"期间,该地区工业增长速度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山东例外)。主要原因是,该地区作为老工业基地缺乏应有的技术改造和结构升级,企业经营机制向 市场 经济转型迟缓。
从"九五"开始,环渤海地区工业相对增长率快速上升,增长速度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且增幅较大。1991~1995年比1979~1990年增长率上升率为一0.034,而1996~1999年比前一时期的增长率上升率达到+0.576。环渤海地区"九五"工业增速的提高,一方面得益于有效的产业结构调整。如辽宁、天津和北京在加强对传统工业技术改造的同时,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取得明显成效。2000年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的28.9%;占全市GDP的比重为8.6%,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左右。另一方面在于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实现了大中型企业的三年脱困目标;积极吸引外商 投资 ,努力克服亚洲 金融 危机 影响,促使工业品出口大幅增长。北京市工业增长中近40%靠出口生产带动,2000年全市工业企业出口产值比上年增长130%,占全市工业的比重达到13.6%,出口工业品以 电子 通信 产品为主;同年辽宁外贸进出口双双创历史新高,出口首次突破百亿美元大关。
2.经济效益好于全国及历史水平
环渤海地区1999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占全国总户数的21.64%;实现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增加值分别占全国的24.19%和23.58%,而产品销售收入、销售利润和利润总额分别占全国的24.63%、25.01%和26.83%。从表2的7个主要经济效益指标看,除了工业增加值率和总资产贡献率低于全国水平外,其余5个指标均较全国水平略好。2000年,山东省实现了工业利税全国最高、企业亏损面全国最低的好绩效。全年工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22.1%,实现利润和利税总额同比分别增长88.6%和51.7%,企业亏损面下降到12.4%。北京市工业经济效益状况也全面好转,全市规模工业实现销售收人比上年增长31.6%;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17.9%,提高12.2个百分点;实现利润增长65.5%。天津工业经济效益创历史最好水平,全市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实现利税同比增长近六成,实现利润同比翻一番;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税首次突破百亿元。
3.工业化呈现与全国相逆的趋势
我们以工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份额变化,反映一个地区的工业化进程(用1/G值表示)。图1显示,20世纪90年代以来,环渤海地区1/G值总体上趋于下降,由1993年最高时的44.31%下降到1999年最低点41.38%,减少2.93个百分点;与此相反,全国的1/G值总体上趋于上升,由1992年最低时的38.61%升至最高时1997年的43.53%,1999年回落至42.7%,仍然上升了4.09个百分点。环渤海地区的1/G值从1995年开始低于全国的1/G值。这是否意味着,环渤海地区的工业化已走在全国前列,并正由上升期进入后工业化时期。
在环渤海地区5省市中,后工业化特征最显著的是北京市。北京市的1/G值在20世纪70年代达到60%以上(1970年最高为67.24%);80年代前半期降到50%以上,后半期至90年代初,又降到40%以上;1993~1998年在30%以上;1999年进一步降至3O%以下,2000年为29.95%。揭示北京市后工业化特征的另两个指标――"工业职工人数占全市职工的比重"和"工业投资占全市固定资产的比重",也反映了与1/G值相类似的变动轨迹。目前,北京市这两项指标均已不足30%,而且比1/G值还要低。与此同时,北京市的第三产业快速发展,"九五"期间年均增长11%,高于第二产业(9.7%)和第一产业(1.2%)的增速,2000年第三产业占全市GDP的份额已高达58.3%,居全国之首。
4.工业在全国的地位已低于整个经济在全国的地位
20世纪90年代,环渤海地区工业增加值占全国的份额经历了先抑后扬的变化,1992~1996年由25%下降到22.04%,减少了2.96个百分点;1996~1999年又由22.04%增加到23.69%,上升了1.65个百分点,但总体上,1999年仍比 1992年下降1.31个百分点。5省市中除了河北和山东两省外,北京、天津和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工业在全国的份额都在下降。与此相反,环渤海地区的GDP占全国的份额在不断提升,由1992年的22.78%上升到24.45%,增加了1.67个百分点;而且从1996年起,GDP份额开始超过工业份额。1999年GDP份额达到26.69%,比工业份额24.45%高出2.24个百分点。这说明,环渤海地区经济对 中国经济 的贡献在增大,而这些贡献中来自工业的贡献在减少。
二、环渤海工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传统资源依托型工业仍占主导,高新技术产业尚未壮大
根据36种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区位高计算。环渤海地区在全国具有一定专业化优势(区位商大于五)的产品为15种,其中多为传统资源依托型(见表3),如原盐、原油、"两碱"(纯碱和烧碱)、钢铁、玻璃等。虽然这些工业产品仍有市场需求,但产品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不高,受资源约束强(这一地区的钢铁、煤炭等工业发展已面临铁矿、煤矿等资源枯竭的威胁);有的产品生产工艺落后,并严重污染 环境 。近些年,环渤海地区在加大对传统工业改造的同时,积极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制 药 、新型 材料 和机电一体化等高新技术产业,但迄今这些产业仍处于幼小阶段。
环渤海地区高新技术实力比较强的北京市,2000年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214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仅为8.6%。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缓慢的原因很多,科技投入不足和自主开发能力弱是重要因素。近几年北京市大中型工业企业尤其是联想、清华紫光等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加大了科技经费投入力度,但科技投入的相对比重仍偏低。1999年全市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占销售收入比重仅为1.59%;R&D经费(研究与发展经费)占销售收入比重只有0.54%,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科技活动经费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
责编:杨盛昌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