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全部子站 > 论文网 > 经济学论文

经济学论文:县域经济产业结构演变的实证分析

来源:长理培训发布时间:2017-09-23 21:59:36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吉林省县域 经济 快速 发展 ,逐渐成为推动本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同时,以 农村 工业 化为主要方式的县域经济发展也导致了县域产业结构的巨大变化。作为一种较小尺度的区域经济,县城经济有别于城市,以及更大范围的区域经济,因此其产业结构变化具有独特的 规律 。以吉林省县域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实际数据,具体分析县域经济发展中各产业所发挥的作用,并揭示其产业结构演化的特点,有利于促进县域经济发展,进而成为推动吉林省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关键词]县域经济;吉林省;经济发展;产业结构 
   
  一、县域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演变 
   
  吉林省的县域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较大发展。吉林省现有县(市)41个,土地面积占全省的96%,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70%,县域经济总量约占全省经济总量的50%。2004年,全省县域经济的平均规模为:人口46.22万,GDP 37.05亿元,人均GDP 7836元,分别是全国县域经济平均值的1.02倍、1.16倍和1.16倍,排在全国的14位、13位和11位。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比较具有代表性。同其他省份一样,吉林省县域经济的发展得益于我国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改革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一方面,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推动了农业的发展,为县域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乡镇 企业 异军突起,带动了县域工业的快速发展,并逐渐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随着县域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县域工业的发展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吉林省县域经济的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变化既符合产业结构变化的一般规律,同时也体现了县域经济的某些特点。 
  既往的研究表明,经济发展不仅表现为产值或收入等总量指标的上升,而且必然伴随着产业结构的演变,这也是产业结构变化的一般规律。配第最早注意到产业结构演变趋势,并揭示了结构演变和经济发展的基本方向。克拉克在配第早期研究的基础上,利用费希尔提出的三次产业分类,通过实证检验提出了配第一克拉克定理。克拉克认为,随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转移。劳动力在不同产业之间流动的原因在于各产业之间收入的相对差异。库兹涅茨在继承克拉克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侧重从各产业产值占国民收入比重变化的角度进行分析,并把国民收入和劳动力在各产业间的演变趋势结合起来,进一步论证了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他认为农业部门的产值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处于不断下降之中,工业部门和服务部门的产值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都是上升的,劳动力在各部门分布比重的变化趋势与此基本相同。钱纳里则通过构建多国发展模型指出,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存在与之相适应的产业结构。随着人均产出的增加,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将会下降,而第二、三产业的产值比重将会上升。 
  值得注意的是,产业结构演变理论的经验结果不能简单地照搬到县域经济上。其原因在于县域经济是一种较小尺度的区域经济,而产业结构演变理论的研究对象通常是国家或者较大的经济区域。此外,县域经济还有自身鲜明的特点:首先,作为国民经济的区域基础,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系统中往往被城市经济"边缘化",从而未必具有较为完整的经济体系;其次,县域经济的工业化进程往往落后于城市经济,从而具有更为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最后,由于受到发展空间的制约,县域经济之间的差异较大。因此,县域经济产业结构的演变趋势需要通过实证分析加以提炼,从中分析并得出某种规律性的结论。从国内学术界研究来看,关于县域经济产业结构变化的研究较少,仅有林民书利用2002年7个省份的截面数据做了相关的实证分析。本文利用吉林省2006年的截面数据,对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演变做实证检验,分析吉林省县域经济产业发展的特点以及在推动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各产业所发挥的作用。 
   
  二、农业在吉林省县域经济中的作用及发展趋势 
   
  
  在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农业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一方面,县域经济是一种较小尺度的区域经济,其基本单位是县域。县域内绝大多数土地和人口属于农村,因此农业是县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吉林省是农业大省,是我国粮食主产区和重要商品粮基地,农业对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更为明显。2006年,吉林省农业总产值为672.76亿元,占全省GDP的15.74%,高于全国11.7%的比重。在县域范围内,农业总产值占县域经济总量的28.56%,也远高于全省和全国的比例。 
  从统计数据上看,农业在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较为明显。2006年,在吉林省41个县(市)中,县域GDP超过100亿元的县(市)有6个,它们的农业产值都排在全省的前十位;县域GDP低于25亿元的县(市)有10个,其中有7个县(市)的农业产值排在全省的后十位。但是,这样的分析只能大体描述二者之间的关系,农业的地位和作用是否会随着县域经济的发展而变化,需要我们进行相关的实证分析。进一步,依据上面分析的农业发展与县域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我们假设二者之间存在线性关系。用县域GDP表示县域经济的总量,用第一产业产值表示农业发展水平,通过回归分析更加严谨地分析二者之间关系。为了考察不同规模县域经济中农业的作用,我们将41个县(市)2006年的县域CDP分成了25亿元以下、25-50亿元、50-100亿元和100亿元以上四个组别。回归检验的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看出,随着GDP的增大,自变量和因变量从正相关转向了负相关。当GDP小于50亿元时,方程拟合度R 2 的增大说明自变量对因变量的解释能力增强,F统计量均大于P值显示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是显著的。当GDP介于50亿元和100亿元时,F统计量小于P值,表明此时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不显著,线性方程的解释能力降低。当GDP超过100亿元时,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又变得很明显,但此时二者之间已经呈现负相关。 
  实证结果显示,县域经济规模越小,农业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大;随着GDP的增大,农业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逐渐降低;当县域经济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后,农业不再是经济增长的主要部门。上述趋势显然不能通过对全部数据的线性回归得出,这也是我们采取分组回归的原因。事实上,当通过对数据进行非线性的三次回归时,这种趋势变化才得以显现(参见图1)。实证结论反映了在县域经济范围内农业发展的一般趋势。进一步,按照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将逐渐降低。鉴于县域经济之间的差异性较大,我们用县域人均GDP替代县域GDP表示经济发展水平,考察第一,正业在县域经济总量中比重与县域人均GDP的之间关系。从图2中可以看出,随着吉林省县域人均GDP的增长,第一产业在县域GDP中比重逐渐减小,这一结论符合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

责编:杨盛昌

发表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发表审核后显示!

国家电网校园招聘考试直播课程通关班

  •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课程专业名称
讲师
课时
查看课程

国家电网招聘考试录播视频课程

  • 讲师:崔莹莹 / 刘萍萍
  • 课时:180h
  • 价格 3580

特色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免费学习,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全套国网视频课程免费学习

课程专业名称
讲师
课时
查看课程
在线题库
面授课程更多>>
图书商城更多>>
在线报名
  • 报考专业:
    *(必填)
  • 姓名:
    *(必填)
  • 手机号码:
    *(必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