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全部子站 > 论文网 > 财政税收论文

财政税收论文:中国财政规模扩张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来源:长理培训发布时间:2017-09-20 00:38:11

 摘 要: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 中国财政规模的增长趋势比较显著,借鉴 现代经济 学对财政规模变动的 理论 解释,结合中国的 历史 和文化背景,本文尝试提供一种可能的视角,阐释中国财政规模决定中的异质性因素,以深化对此 问题 的认识,并对实践中的公共财政建设提供些许思路。

  关键词:财政规模;决定;异质性因素

  一 问题的提出

  1978年以来,中国市场取向的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随着市场化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政府财政活动的规模自70年代末以来呈现一定的收缩之势。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从1978年30.96%的水平一路下跌,到1995年降至11.67%,从1996年开始才逐年有所上升。然而1998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以来,财政支出与税收收入迅猛增加,连年突破历史最高水平。从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和财政支出占GDP的两个指标来看:1996年到2001年,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分别是10.9%、11.6%、12.6%、13.9%、15.0%和17.1%,呈现显著的逐年递增趋势。从总规模看,2001年财政收入16386.04亿元,为1990年的5.6倍;同年财政支出规模达18902.58亿元,比1990年增长了5倍多。财政收支的相对规模和绝对规模扩张迅速,既有适应经济形势、满足公共需要增长的一面,同时在当前经济增长放慢的前提下,这样超常规的增长也不能完全视为合乎情理。深而言之,在构建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政府和市场之间是否有一个清晰的边界?支出膨胀导致的财政赤字累积,会不会加剧财政风险?产生上述种种疑虑和担忧不能被简单地认为纯属杞人忧天。

  历史地看,财政规模(尤其是相对规模)增长在各个国家是一个共同的趋势。在1870年前后,当今主要 工业 化国家财政支出占GDP的平均水平为10%左右,到上世纪30年代中期升至20%左右,而在90年代中期则升至40%以上(柯武刚、史漫飞,2000),一些北欧国家甚至达到60%以上。政府规模膨胀的内在诱因是什么?经济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提供的解释是否适于解释中国?在我国除却暂时的、局部性的因素,如税制改革对税收收入的 影响 、短期经济形势要求财政支出相机抉择等,决定财政规模变动的长期的深层次因素是什么?

  二 财政规模变动的经济学解释

  对于财政支出 发展 趋势的 研究 ,以19世纪德国经济学家瓦格纳(AdolfWagner)的研究最为著名。其研究成果被概括为"瓦格纳法则",即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的相对规模也随之提高。在他看来,导致支出增长的因素分为 政治 因素和 法律 因素。政治因素指的是随着工业化的进行,市场关系更加复杂化,引起了对商业法律和契约的需要,要求提供法律和治安等设施。经济因素指的是由于工业化、城市化会产生大量外部性问题,需要政府进行管理和协调。皮考克(Peacock)和怀斯曼(Wiseman)则将导致公共支出增长的因素分为内部和外部因素。在正常条件下,政府支出的上升与GDP增长线性相关,这是内部因素作用的结果。而在战争、 自然 灾害等突发事件出现时,公共支出会骤然增加,即存在"替代效应"(公共支出替代私人支出),并且危机过后公共支出很难恢复到原来的水平,造成公共支出对私人支出的永久性替代。其中后者是导致支出规模扩张的最主要因素。马斯格雷夫(Musgrave)和罗斯托(W.W.Rostow)则从经济发展阶段的角度来解释:早期阶段,公共部门为经济发展提供必不可少的 社会 基础设施,政府投资在社会总投资中比重较高;到了中期阶段,政府投资只是私人投资的补充。而一旦进入成熟阶段,公共支出将大规模增长。

  公共选择理论的解释主要有:(1)缪勒、默雷尔(P.Murrel)和奥尔森等人的研究揭示利益集团的存在和行动造成政府开支的不断增长。一个国家的利益集团越多,政府支出规模就越大。(2)普维亚尼(AmilcarePuviani)的财政幻觉假说,纳税人对财政收支真实规模的认识是模糊的,存在课税中的幻觉和公共支出的幻觉。分门别类的税种、预算 内容 和程序的复杂都使纳税人不可能完全掌握真实的情况。(3)为了获得最大化的政治支持率,官员倾向于扩大政府开支。布坎南和唐斯等人运用市场 方法 对政治市场进行 分析 得出,只要增加政府开支获得的边际选票收益大于增加政府税收所带来的边际选票损失,政府的预算规模就会扩大,直到边际收益和边际损失相等时为止。

  上述理论对中国财政规模的变动有一定的解释力,比如伴随着市场化进程,对政府产生了协调市场关系、规范市场秩序的需求;在经济发展的起飞前和起飞阶段,需要政府大规模投资于基础设施。但由于历史、政治、文化方面的显著差异,上述理论之于中国的适应性和解释力并不是完全的,有必要探寻其他可能的解释。

  三 中国财政规模变动中的异质性因素

  我们从回溯历史出发,因为"今天和明天的选择是由过去决定的","历史是至关重要的"(诺斯,1994)。传统习俗、行为准则、主观偏好以及习惯性行为虽然不能提供准确的数量指标用以考察对财政规模的实际影响,但它们对财政规模的决定施加着看不见的但却十分有力的影响。

  (一)政治因素

  1.中央集权制度。封建社会在中国延亘长达两千多年,自秦一统天下肇始,"书同文,车同轨",经汉唐至明清,中央集权制历经建立巩固、膨胀衰微的风风雨雨,对后世影响深远。在历代统治者眼里,"国"亦是"家","家"亦是"国",二者之间不能完全泾渭分明。自然而然,财政税收就由封建君王凭借自身需要或增或减,只要代表天意,符合仁义道德就可通行无阻。因此,财政支出安排的专制性特征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来。

  2.官员"为民做主"的主观偏好和行为准则。封建科举制下"学而优则仕"的官员既是行政首长,又是司法长官,权柄在握,使命感强。他们有强烈的"为民做主"意识,作为地方父母官,肩负着保一方平安、造福百姓的重任,乃至于淡化、忽视了"民"自身的自觉性和自主性。历朝历代治水修路、兴修水利之举,多会得到当代和后世的赞誉。所以偏好和潜意识使得官员愿意兴办公共事业。如诺斯所言,"个人的主观偏好在决定选择时确实起着很大作用","为民做主"的主观偏好和行为准则作为非正规约束影响选择的结果。

责编:杨盛昌

发表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发表审核后显示!

国家电网校园招聘考试直播课程通关班

  •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课程专业名称
讲师
课时
查看课程

国家电网招聘考试录播视频课程

  • 讲师:崔莹莹 / 刘萍萍
  • 课时:180h
  • 价格 3580

特色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免费学习,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全套国网视频课程免费学习

课程专业名称
讲师
课时
查看课程
在线题库
面授课程更多>>
图书商城更多>>
在线报名
  • 报考专业:
    *(必填)
  • 姓名:
    *(必填)
  • 手机号码:
    *(必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