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第二节 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
一、基本概念
世卫把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列为当前预防和控制疾病的三大措施之一,避免人们因无知而付出健康代价。是解决当今社会卫生问题的首先对策。
(一)健康教育
定义:是帮助并鼓励人们有达到健康状态的愿望;知道怎样做才能达到这样的目的;每个人都尽力做好本身和集体应作的努力,并知道在必要时寻求适当的帮助。
核心是使人们改变不良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作用在于通过卫生知识的普及与提高使人们确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和健康的价值观,即要求人们懂得维护健康的重要,树立信心和信念,在此基石上建立或改变行为,也就是知信行。
区别:有很强的科学性,也有很强的实践性,强调“知、信、行”,强调行为的改变,有别于以防病和卫生知识传播为主的一般教育与卫生宣传。
(二)健康促进
定义:指一切能促使行为和生活条件向有益于健康改变的教育与环境(社会、政治、经济、政策、法规、组织等)支持的综合体。是把个人选择与社会对健康的责任综合起来,以创造更健康的未来的一种人和环境之间的调节策略。
区别:对象是健康的人,采取的是有益健康的行为,比较积极,不同于相对消极的疾病预防。
大大超出健康教育的范围。是构建在行为学、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预防医学、社会科学、政治学等多学科基础上的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学科体系。从两方面扩展了传统卫生保健的意义:第一方面是从针对高危人群的一般方法扩展到以社会为基础,针对全体人群,更关注整个环境改变的多水平多策略的方法;第二个方面是它不仅只针对一个特定的疾病问题,同时由于影响健康的因素是多元的,它也可以是针对贫困、性别歧视等社会问题。
二、健康促进的策略
《渥太华宣言》指出,健康促进涉及五个主要策略和活动领域。
1、制定能促进健康的公共政策。2、创造支持的环境。3、加强社区的行动。4、发展个人技能。5、调整卫生服务方向。
《渥太华宣言》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健康促进途径:健康场所,强调建立可操作性网络的计划去创造一个健康的环境来促进健康,如健康学校、健康促进医院、健康工作场所、健康城市。健康可以通过对健康促进环境的精心设计与维护而获得。
四、健康促进模式
健康促进模式(HPM)是健康促进行为影响因素的理论框架。包含3组健康促进行为决定因素,即个人特征及经验、特定行为认知及情感、行为结果。人们是否执行健康促进行为绝非仅靠意愿,而是与个人的认知、经验、环境、健康需求性有关。
五、健康促进规划设计程序
组成:健康促进规划由设计、实施和评价三部分组成。
模式:应用最广泛的首推劳伦斯·格林(Lawrence W.Green)提出的PRECEDE-PROCEED模式。是从结果入手的程序,用演绎方式进行思考,为规划设计、执行及评价提供一个连续的步骤和阶段。
阶段和步骤:第一阶段是诊断期和需求评估期,即PRECEDE期,指教育及环境诊断和评价中倾向性、促成性及强化性等因素的运用。第二阶段是执行期,即PROCEED期,指执行教育/环境干预中政策、法规和组织手段的应用。包含九步骤:社会诊断、流行病学诊断;行为与环境诊断;教育与组织评断;管理与政策诊断;过程评价;近期效果评价;中期;远期。
参照PP模式,一般将规划设计分成以下几个程序。
1、社区需求的评估(相当于步骤1、2): 社区诊断(找出需要和问题)、流行病学诊断(找出重点和原因)。
2、确定优先项目(相当于步骤3): 重要性、可行性、有效性、社会效益。
3、确定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相当于步骤3、4): 明确、具体、可测量。
4、教育策略和干预规划的制定(相当于步骤4、5):
制定健康教育的干预策略时必须仔细围绕影响健康行为的三类因素来综合考虑,即倾向因素(先于行为,知识、态度、信念、价值观等)、促成因素(使动机或愿望得以实现的因素,技能、资源等)、强化因素(干预行为后强化某种行为的因素,奖惩、鼓励或抑制,多指与个体行为有直接影响的人)。
X、之后是规划的执行(步骤6)与规划的评估(7、8、9)。
六、我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
我国城市健康教育工作起始于80年代。1990年以来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活动及1995年《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国城市实现“2000年初级卫生保健”规划》都推动了城市社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发展。
2005年,依据世卫《国家健康促进行动规划框架》,卫生部制定了《全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规划纲要(2005--2010年)》,以规范和指导全国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