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元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申论热点】
城镇化建设不是消灭村庄
【热点分析】
楼高了,路宽了,收入提高了,农民大量进城,却享受不到和城镇居民一样的基本公共服务;城市"摊大饼"式扩张,由此"城市病"也日益突出……伴随着我国城镇化发展产生了一系列负面问题。
如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以人为本更好地推进城镇化?如何探索一条绿色的城镇化发展路径?会场内的代表委员们直陈观点。
城镇化不是消灭村庄
城镇化就意味着消灭村庄吗?近些年很多地方开展让农民进城"上楼"行动,大力实施"城镇化追赶战略",用行政命令层层加码、级级考核,大搞城镇化运动。一些地方急于求成、拔苗助长,逼农民上楼,村庄正在消亡,"老家"渐成记忆。
一些全国政协委员说,城镇化在部分地区已经演变成"赚取土地差价的运动"。一些地方以各种名义甚至是强征暴迁的手段征用,搞房地产开发、园区开发,以增加土地财政收入。盲目"消灭村庄"也侵害了农民利益,增加农民生活成本。
在全国人大代表沈志刚看来,城镇化不是统一把农民迁移到城市中去,而是要结合当地情况,保留农村的记忆和文化,让曾经落后的农村变成现代化的农村。他说,过去讲城镇化,就会与房地产发展联系起来,被视为带来很大的商机,一是城市能造房子,二是农村人口需转移,"这只说到了一部分,既不是目的,也不是途径。"
有的委员说,"要放弃对城镇化率指标一厢情愿的追求,采取稳健而更加安全的城镇化战略,才能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也只有不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资源的建设,引导更多经济资源向农村和城镇回流,让更多农民工就近择业,安居乐业,才可能真正实现'人的城镇化'"。
要挖掘地方文化基因
"到2012年,城镇化率已从过去36%增加到51%,在这过程中,文化建设没有被提到应有的议事日程上来。"全国政协委员冯双白说。
沈志刚代表认为,"一些城市追求宽大的马路、高大的建筑,这种贪大求洋的浪费土地的建设方式,在城镇化过程要特别避免。"
全国人大代表王军认为,要改变摊大饼发展城市的布局,形成一种梯度发展的现代田园城市的格局,坚持生态治理与城市建设相结合。不是在一张白纸上做城市,而是要在山水格局中做城市,遵循历史文脉,传承文化传统。
民革中央提交政协的大会发言称,"记得住乡愁",这是从文化传承的角度诠释"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内涵,充满了人文情怀,是对以往"大拆大建"、"千城一面"城镇化的纠偏。不是每个城镇都要长成巨人,因地制宜地制定出台具有文化魅力的个性化城镇发展规划。"要挖掘地方文化基因,建设满足现代市场需求的 '一镇一业'、'一镇一品'地方特色产业体系。"民革中央建议,发展以本地特色主题文化为核心的创意设计、文化旅游等文创新业态,吸引年轻血液,鼓励创业带动就业的自我造血模式。
市民化需要一代人适应
"城镇化最紧迫的问题是在制度上确立农民市民化。"全国人大代表杨震认为,农民市民化的核心是整个社会的公共利益、服务需要均等化,使农民获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
在民建中央看来,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需要加快公共服务体制的改革。要明确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中的责任和义务,加大政府对民间资本提供公共服务的购买力度,集中解决外来人口市民化的教育、医疗、社会及房等问题。要引进多元供给主体,增强公共服务供给的竞争性,完善公共服务的筛选和评估机制,提升公共服务的供给规模和质量。
沈志刚认为,农民真正变成市民,一方面需要政府提供社会,另一方面,农民的素质和公众意识也需提高。"由农民转化为市民可能需要一代人去适应。"
责编:文晖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