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标准化模拟试卷(十三)
一、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与传统作文考试不同,是对分析驾驭资料的能力与对表达能力并重的考试。
2.作答参考时限:阅读资料40分钟,作答11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的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申论要求"依次作答。
二、资料
(1)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以北的海域当地时间上午8时发生里氏8.9级强烈地震,并引发海啸,东南亚和南亚数个国家受到波及,造成重大人员伤亡事故。在这次海啸中,印尼受袭最为严重,据印尼卫生部称,该国共有238945人死亡或失踪,其中死亡的人数达到111171人,失踪人数则为127774人。泰国确认遇难者总人数为5393人。斯里兰卡是受袭仅次于印尼的国家,其遇难者总人数为30957人,失踪人数为5637人。印度官方确认的死亡人数是10749人,失踪人为5640人。缅甸共有61人在海啸中遇难,而联合国估计该国死亡人数为90人。马尔代夫至少有82人遇难。
(2)2005年1月6日温家宝总理出席了在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举行的东盟地震和海啸灾后问题领导人特别会议,并在会上发表了题为《同舟共济重建美好家园》的重要讲话。
在会上温家宝总理指出,要建立抵御自然灾害的预警机制。他说,这次重大灾难说明建立海啸预警机制极为重要;中国将于1月25-26日在举办中国一东盟海啸预警研讨会,邀请东盟、印度、斯里兰卡、马尔代夫和国际组织专家与会;中国政府愿意帮助周边国家、特别是受灾国立地震和海啸监测预警台网,以即时交换与评估相关信息,预报、预防地震和海啸等自然灾害。同时,温家宝总理强调各国要加强信息共享交流,抵御自然灾害的侵袭。
(3)2005年1月25日,中国一东盟地震海啸预警研讨会在北京饭店开幕。有来自中国和东盟十国、东盟秘书处与联合国相关机构的专家和官员,以及印度、斯里兰卡、美国、日本、韩国等国的观察员代表近百人与会。
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出席开幕式并代表中国政府致辞。他说,中国与东盟国家是友好近邻,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开展了广泛合作,形成了有效的合作机制。中国愿意与东盟各国加强在建立地震海啸预警机制方面的合作,相互交流、相互促进,最大限度减轻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回良玉还就建立健全地震海啸预警机制提出了四点建议:一是加强全球范围的规划和协调,支持联合国在建立健全预警机制进程中发挥领导和协调作用,支持东盟在本地区发挥重要作用;二是支持尽快建立印度洋海啸预警系统,希望这一系统充分吸收、借鉴成功经验,尽早发挥减灾实效;三是支持东盟地震海啸预警能力建设,中国政府愿意在力所能及范围之内,提供技术装备和人力资源培训等;四是以此次地震海啸预警合作为契机,加强防灾减灾全面合作。
此次研讨会是根据中国总理温家宝在东盟地震和海啸灾后问题领导人特别会议上的倡议而召开的,会议逾期两天,主要议题包括"各国和各组织报告"、"地震监测和海啸预警"等。
三、《申论》写作要求
1.请用不超过150字的篇幅,概括出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
(满分20分) .
2.用不超过350字的篇幅,提出解决给定资料所反映问题的方案。
要有条理地说明,要体现针对性和可行性。(满分30分)
3.就给定在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用120字左右的篇幅,自己拟目标进行论述。要求中心明确,内容充实,论述深刻,有说服力。(满分50分)
《申论》作答分析
1.【答案提示】
从资料上看,海啸给整个东南亚造成了巨大的伤害,数十万人死于其中,数百万人流离失所。东南亚海啸给整个人类敲响了警钟--面对突来的自然灾害,我们必须建立相应的预警措施,全世界必须携起手来抵御自然灾害的侵袭。
2.【答案提示】
抵御自然灾害侵袭的问题可以从几个方面解决:
第一,建立区域范围内的自然灾害预警机制;
第二,在区域范围内,必须有一定的信息、技术共享;
第三,建立防灾、减灾的国际性合作组织,以加强全世界范围内的协调沟通;
第四,加强国际间人道主义工作的合作,对已经发生的灾难立刻采取应急措施。
3.【答案提示】
首先,引用资料,论述这次海啸对东南亚,乃至对整个人类在身体上、心灵上所造成的伤害;接下来论述整个世界为之伸出援助之手,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最后提出面对自然灾害我们必须有所准备,要建立相应的预警机制和国际减灾、防灾组织,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沟通。
参考例文
让灾害威力消弭于国际合理性合作
如果说理性是个人安宁的原动力,那么制度就是幸福生活的集体保障,而国际合作制度,则是在全球化的今天,维持全人类希望的永久依靠。在印度洋海啸后,世界各国第一次思考超越国别利益的国际制度性合作,这是灾难之后,值得我们欣慰的一个良好开端。事实上这个思考正在转化为实际行动。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出席了2005年1月6日在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举行的东盟地震和海啸灾后问题领导人特别会议。
据悉,参加这次峰会的有联合国秘书长安南、中国总理温家宝、美国国务卿鲍威尔和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等。在这次会议上,各国领导人讨论了如何建立全球性的海啸预警系统问题。
其实除了在技术层面上建立海啸预警体系以外,如何在国家层面上建立一个能够集预警、救援的资源和信息共享于一体的制度,也应当成为今后世界主要国家考虑的议题。目前世界上存在一个全球性的最大国家间组织--联合国,其核心宗旨是保卫世界和平。除此以外,还存在多个地区间的政治、经济或是军事组织,但是目前全球防灾减灾机制,仍然停留在部门合作或是非政府组织合作的层面上,并不存在广泛、权威的国际合作机制。防灾减灾的国际或地区政府间合作组织缺位,带来的悲剧丝毫不小于政治、经济或是军事组织所带来的灾难,甚至要更可怕。防灾减灾的国际性合作组织,其根本目的应当是对于个体生命和集体家园的最高维护。这种目的超越短期的政治、经济或是个别社会利益,而着眼于全人类的生存状况。人类的生存在该组织的眼中,应当特定为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并保证人类免受或者少受自然灾害的侵袭。这样的国际性合作组织,与联合一样,或是在联合国的架下,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人类社会的未来。
当然,抗灾不如防灾,防灾减灾必以民生为本。建立防灾减灾的国际性制度合作,其实是为了建设一个全球范围内的和谐社会。因此这种国际性合作应当从制度上规范各国在面对自然、改造自然和抵御自然灾害时所面临的问题,并且为这种制度提供相应的法律保障。为此,应当以国际法准则为依据,在国际法的原则下,形成各国共同承认的国家间义务和共识。
战争是暂时的,贫富是暂时的,但在与自然的抗争和从自然的束缚中解放自己的快乐,则是人类永远的希冀。
我们仍然记得在非典肆虐全球的时候,亚洲国家领导人所担负的道义与良知,建立全球公共卫生的合作和通报机制,保证了人类在面对未知疾病时的最高免疫力。与疾病不同的是,自然灾难在形式上或许更加宏大,但是与疾病相同的是,在人类为求和谐与安宁的伟大理性面前,灾难和疾病必然失去它们的威力。这是我们期待防灾减灾的国际制度合作时,毫不怀疑的一点。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更期待制度合作,制度合作,是我们共同拥有的幸福途径。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