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元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公元前3世纪末至13世纪——丰富和提高时期
一、时代特点:
1.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和巩固。随着国家的统一,大一统意识深入人心。与春秋战国时期的不同,此时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家在思考军事问题时的目光日渐开扩。
孔融《崇国防疏》。秦汉时期的国防观是一种大国防观。是关于“治安”的问题,也就是关于国家长治久安的问题。战略思想有了很大的发展。
北方游牧部落成为主要威胁。因此,在维持国内安全的同时,注重对外部威胁特别是北方游牧部落的防御。
2.普遍使用铁制兵器,各兵种在战争中的地位发生新的变化。
车兵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唐代房绾“用春秋车战之法”驱使二千辆牛车作战,结果遭到惨败。在与北方游牧民族对抗时用车形成车城。步兵仍是战场上的主要兵种。由于需要横渡江河作战,水军得到大规模运用,成为南方军队的主要兵种。“南船北马”。
骑兵成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兵种。秦以前,有鞯无鞍。西汉后期出现马鞍,西晋出现马镫,出现了重甲骑兵(突击能力、 防护能力增强,机动性下降),唐代的骑兵主要是轻骑兵(胸甲骑兵)。BC205年楚汉彭城之战,刘邦乘项羽与田横相持于城阳(今山东莒县)之时,率诸侯军 约56万人攻克彭城,项羽得知彭城失陷,率精骑三万还救彭城,乘刘邦在城中尽情欢乐之时,从早上开始由西向东进攻,中午便大破汉军,汉军被压迫于彭城以东 的泗水谷地,死者十余万人。汉军向南溃退,楚军追击到灵壁以东的雎水,又歼灭数十万人,刘邦率数十骑冲出重围,逃回荥阳。这一仗显示了骑兵机动性的重要 性,在冷兵器时代骑兵机动性和行进间发动攻击的能力使之成为不可替代的战略性兵种。马政(官方养马)也因此成为重要的战略产业,汉唐两代都是马政发达的朝 代。汉初在战乱之后,经济凋疲,“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为了对抗北方匈奴的威胁,汉朝大力推进马政,武帝时官有马匹已达四十万匹。汉武帝 时与匈奴的战争主要是大规模骑兵集团对抗,胜负主要取决于骑兵的优势,后期由于汉军马匹损失渐大,因此经常失利。蒙古对花剌子模的战争被视为古代的信息化 战争。
二、军事思想的特点
(1)由创造学派向综合各家之长转化,对军事思想进行了整理。西汉大规模整理兵书:第一次汉初的张良、韩信;第二次汉武帝时的杨仆;第三次汉成帝时步兵校尉任宏。形成了一个较完整的军事学术体系。四大流派。
(2)对先秦所提出来的一些军事思想有所发展
深化了先秦某些用兵原则的内涵,发展了速决与持久、虚实、奇正、攻守、形神的辩证关系。如《孙子》“兵之情主 速”、“兵贵胜、不贵久”。《通典•兵七•卫公李靖兵法》:“兵之情虽主速,乘人之不及。然敌将多谋,戎卒辑睦,令行禁止,兵利甲坚,气锐而严,力全而 劲,岂可速而犯之耶?”“若此,则当卷迹藏身,蓄盈待竭,避其锋势与之持久。”李世民:“用兵之道,见利速进,不利速退”(《册府元龟》卷125)。对强 敌“坚营蓄锐以挫其锋”,持久敝敌,断其粮饷,改变力量对比,创造反击机会;对弱敌,突然袭击,穷追猛打,力求速决、全歼。(他在柏壁击败宋金刚后,有人 劝他待部队休整后再追击敌人,他认为“功难成而易败,机难得而易失,必乘此势取之”,一直追敌至雀鼠谷,一日八战。他本人两天没吃饭,三日没解甲,终于将 其歼灭,体现了速战速决、务求全歼的作战指导思想。)
《孙子》提出,“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关于奇正,一直有不同的解释,如曹操就说,先出为正,后出为奇,即 以第一梯队为正兵,以第二梯队或预备队为奇兵。《唐李问对》进一步指出,“奇正相变”是奇正理论的精髓。奇正的运用,必须根据敌情和地形,“临时制变”, “善用兵者,无不正,无不奇,使敌莫测。故正亦胜,奇亦胜”。将“奇正”与“虚实”、“示形”、“分合”等联系起来阐明“奇正相变”的道理。以正兵对敌之 实,以奇兵击敌之虚;利用“示形”,制造假象,隐蔽奇正之变,达到“使敌势常虚,我势常实”的目的,把握作战的主动权。李世民:“千章万句,不出乎致人而 不致于人”。睢阳遭敌围困,城中无箭,张巡令制作1000多草人,蒙上黑衣,于夜间缒城而下,叛军见后争相射之,张巡因此得箭数十万。时间长了,敌方知是 草人,此后再见夜间城上往下缒人时,笑不设备。张巡然后令500敢死之士由城缒下,猛烈袭击敌营,取得胜利。
开创了结合战例探讨兵法的风气。《问对》继承和发展了《左传》用战例来阐述战略战术原则的方法,把军事学术研究 方法从哲学推理发展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总结战争经验的基础上发展战略战术原则。例如在论述“奇正”关系时,就以李世民亲自参加的霍邑之战为例加以说 明,同时还引证了曹操、吴起等人对此问题的看法。
(3)战略思想趋向于完善和成熟。诸葛亮《隆中对》。李渊占有关中,争夺天下。
责编:张立娟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