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 儿 期
从受孕到分娩共40周,称为胎儿期。胎儿完全依赖于母亲而生存,孕母的健康情况和卫生环境均可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在整个孕期内,尤其在受孕的前3个月,胎儿的各脏腑器官迅速发育分化,并基本形成,此时孕母若因遭受物理、药物、感染、劳累、营养缺乏、心理因素等不良因素,影响胎儿的正常生长发育,可以导致流产、死胎、先天畸形。因此要做好胎儿期保健,指导孕期卫生,预防感染,保证饮食营养,劳逸适度,避免外伤及放射线照射,减少不必要的用药。古代医家很重视胎儿保健,称之为“护胎”、“养胎、”、“胎教”,提出许多切实可行的措施。
当前国际上将孕期28周到出生后7天止,定为围产期,此期易患硬肿症、败血症或肺炎,死亡率高,故提高接生技术,注意产后保温,及早母乳喂养,加强室内消毒,显得十分重要。
新 生 儿 期
从出生到28天,称为新生儿期。新生儿脱离了母体,体质十分稚嫩,各种生理功能尚未健全,对许多疾病的防御能力十分薄弱,因此容易发生体温不升、体重减轻等症。亦可因分娩过程中处理不当,损伤胎儿,导致产伤、窒息、硬肿、脐风等疾。因此,应特别重视新生儿喂养、保暖、消毒隔离、皮肤保护等,予以细心养护。
婴 儿 期
从生后28天到满1周岁为婴儿期。为出生后生长发育最迅速的时期。1周岁体重为出生时的3倍,身长为1.5倍,头围、胸围的发育也以婴儿期为最快,头围周岁时已达46cm左右。脏腑功能也在继续发育和完善。保健重点为提倡母乳喂养,指导合理营养,及时增加辅食,预防疳证、佝偻病的发生,同时要按时接受计划免疫接种,注意护理和教养。此期小儿脾胃功能薄弱,如喂养不当,容易发生脾胃疾病,如泄泻、食积、呕吐、疳证等。
幼 儿 期
从1周岁到3周岁为幼儿期。这一时期小儿体格增长较婴儿期缓慢,生理功能日趋完善,乳牙开始出齐,语言、动作及思维活动发展迅速。断乳后由于食物品种转换,脾胃功能比较薄弱,容易造成吐泻、疳证等病证。随着小儿年龄增加,户外活动逐渐增多,接触传染病的机会增加,故多种小儿时行疾病如痄腮、顿咳、丹痧、水痘等发病明显增高,应做好消毒隔离等预防工作。由于识别危险、保护自己的能力尚差,幼儿期容易发生意外事故,如中毒、烫伤等。
幼 童 期
从3周岁到7周岁为幼童期,也称学龄前期,这个时期由体格的迅速发育转到神经精神的迅速发育,与成人接触更密切,理解和模仿力增强,语言逐渐丰富,并具不少抽象概念,如数字、时间等。这一时期小儿具有高度的可塑性,要注意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卫生习惯。
由于生长发育仍未完善,与外界环境接触更广,仍很容易罹患各种时行疾病,水肿及风湿热痹也好发于这个年龄,因此要继续做好预防保健工作。此期小儿活动范围增大,更须注意防止中毒、触电、跌仆等意外事故发生。
儿 童 期
从7周岁到12周岁为儿童期,因大多为6~7岁入学,故也称学龄期,此时小儿体格发育仍稳步增长,大脑思维、分析能力、体力活动均有进一步发展,已能适应学校、社会环境,对各种时行疾病的抗病能力加强,疾病的种类及表现基本接近成人,这是增长知识,接受教育的重要时期,要因势利导,使他们在德、智、体三方面都得到发展,并应注意劳逸结合,保护视力,预防龋齿,保证充分的营养等。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