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按发病情况和进展速度分类
1)急性龋
(1)多见于儿童或青年人
(2)进展较快,牙髓来不及形成修复性牙本质,或者形成较少,牙髓组织容易受到感染。
(3)浅棕色,质地较软而且湿润,又称湿性龋,易剔除
(4)猛性龋(rampant caries):急性龋的一种类型,其病程进展很快,多数牙在短期内同时患龋,常见于颌面及颈部接受放射治疗的患者,也称放射性龋。另外在一些舍格伦综合症患者以及一些有严重全身性疾病的患者也可发生。
2)慢性龋
(1)龋坏组织黑褐色,较干硬,又称干性龋
(2)静止龋(arrested caries):由于病变环境发生变化,隐蔽部位变得开放,原有致病条件发生了变化,龋病不再继续进行,但损害仍保持原状,也是一种慢性龋。
3)继发龋(名解):龋病治疗后,由于充填物边缘或窝洞周围牙体组织破裂,形成菌斑滞留区,或修复材料与牙体组织不密合,留有小的缝隙,这些都可能称为致病条件,产生龋病,称为继发龋。
2. 根据牙面解剖形态分:Ⅰ型:窝沟龋;Ⅱ型:平滑面龋(邻面和近颈缘或近龈缘的牙面)
1)窝沟龋:限指磨牙、前磨牙咬合面、磨牙颊面沟和上颌前牙舌面的龋损。分为V型,U型,I型,IK型,其他
2)平滑面龋:包括邻面龋(发生于近远中触点处的损害),颈部龋(发生于牙颊或舌面的靠近釉牙骨质界)
3)线形釉质龋:主要发生于上颌前牙唇面的新生带(代表出生前和出生后釉质的界限,市所有乳牙具有的特征),呈新月形。
4)隐匿性龋:好发于磨牙沟裂下方和邻面。
3. 按病变程度分类:浅龋、中龋、深龋,临床上最为适用。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