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里克森的社会性发展阶段理论
1.人格的发展阶段
埃里克森把人格发展看作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并将其扩展到人的生命全程,认为人格的发展要经历顺序不变的八个阶段,每个阶段中个体均面临~种发展危机及发展任务。
(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发展对周围世界,尤其是对社会环境的基本态度,培养信任感。儿童面临的第一个基本冲突是信任对不信任。这种信任或不信任的态度,在以后的发展阶段中,将由对父母扩展到对其他人。因此,个体自婴儿期起与父母之间所建立的以信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将是他以后与他人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人格基础。
(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岁)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性。埃里克森认为这个阶段的儿童具有双重渴望:既想获得父母的支持,同时也渴望父母能放手让自己做主。本阶段儿童初步尝试独立处理事情,如果父母允许幼儿去做他们能力所及的事,鼓励幼儿的独立探索愿望,幼儿就会逐渐认识自己的能力,养成自动自主的个性;反之,父母过分溺爱和保护或过分批评指责,就可能使儿童怀疑自己对自我和环境的控制能力,使之产生一种羞耻感。这一阶段发展顺利者能按社会要求表现目的性行为;发展障碍者的心理特征是缺乏信心,行动畏首畏尾。
(3)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主动性。由于身体活动能力和语言的发展,儿童有可能把他的活动范围扩展到家庭之外。然而有限的能力常使儿童的主动活动受到成人的禁止,使他们感到内疚,从而可能会降低儿童活动的热情。因此,本阶段的危机在于儿童既要发展自己的主动性,又要避免那些可能会被禁止的活动。这一阶段发展顺利者的心理特征是主动好奇,行动有方向,开始有责任感;发展障碍者的心理特征是畏惧退缩,缺少自我价值感。
(4)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
该阶段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这个时期,绝大多数儿童已经进入学校,第一次接受社会赋予他并期望他完成的社会任务。如果儿童在学习中及其他集体活动中获得更多的成功经验,就有利于儿童养成勤奋进取的人格,而其中的挫折和失败则导致了自卑感。如果说前三阶段对儿童影响最大的是家庭因素,那么这一阶段对儿童影响最大的则是学校因素。本阶段形成的勤奋进取的性格会延至成年,使其乐于工作并能良好地适应社会。若形成自卑心理,往往是以后学业颓废的重要原因。
(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自我同一性指个体组织自己的动机、能力、信仰及其活动经验而形成的有关自我的一致性形象。在青少年时期,“我是谁”成为一个重要问题。他们能够把自己的各种形象综合成一个有意义的整体,对自己的过去、现在、将来产生一种“内在相同和连续”之感。同时,他们也开始认识自己和别人的异同,认识现在和未来在社会中的关联。这一阶段发展顺利者的心理特征是有了明确的自我观念和自我追求的方向;发展障碍者的心理特征是生活无目的、无方向,时而感到彷徨迷失。
(6)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早期)
本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建立新型人际关系,克服亲密感和孤独感之间的冲突。这一时期是人们进行求爱和过早期家庭生活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个体往往十分关注镜像自我、注重印象管理、关注自身的前途和发展。发展顺利者与人相处有亲密感;发展障碍者与社会疏离,感到寂寞孤独。
(7)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
本阶段的发展任务是显示自己的生产能力、创造力等基本能力,把它用于抚养下一代和关怀社会。发展顺利者的心理特征是热爱家庭、关心社会,有责任感和义务感;发展障碍者的心理特征是不关心别人和社会,缺少生活意义。
(8)自我整合对绝望感(成年晚期)
这一阶段个体的发展受前几个阶段发展的影响极大。人们回顾自己的一生,解决最终的同一性危机。发展顺利者会随心所欲、安享晚年;发展障碍者的心理特征是悔恨旧事,失望、沮丧。
2.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在教育中的地位
(1)适当的教育有利于儿童人格的健康发展
埃里克森的理论告诉我们,只有适当的教育才能有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适当的教育必须是符合儿童心理特点,能满足儿童心理需求的教育。家庭和学校为儿童设计的教育情境必须达到这样的要求,才能有利于儿童的成长。
(2)帮助学生建立勤奋感,克服自卑感
埃里克森认为,指导有方的教师对学生勤奋感的形成有重要作用,强调教师对学生行为的评价及课堂组织的方法对儿童自我概念产生着重要影响。因此,教师必须具有积极的学生观,并对学生的行为多作积极评价。
(3)化解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危机
青少年时代是一个骚动的年龄,各方面都处于剧变时期。青少年希望被当做成人看待,他们愿以表示自己长大成人的行为作反应。基于这一点,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独立性的发展,不能再把中学生当孩子;给以明确的指示,让其独立完成力所能及的任务;关注同伴之间的交往和影响;鼓励青少年自我教育。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