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小学生创造力及培养
创造力是人类心理发展中最美丽的花朵,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征之一。在心理学上,创造力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领域。在科学技术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创造力在人的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创造力的培养不仅是一种发展的需要,也是一种生存的需要。在学校教育中,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与激发应该成为重要目标。
一、创造力及其特征
(一)创造力的内涵
创造力是指个体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运用一切已知信息,开展能动的思维活动,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具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生产中的科学发明、研究中的重大发现、文学艺术中新人物形象的塑造等都是创造力的体现。创造力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它是以丰富的社会经验为基础,通过对自己的知识经验不断地进行改造和重组而实现的,属于人类思维的高级过程。
创造包括真创造和类创造。真创造是指对于人类具有首创意义的发明或发现,如鲁班发明锯子;类创造是指对于创造者个人具有首创意义的发明或发现,如,高斯少年时做数学1~100的连加,自己发现了一种简便的方法一一首尾相加,将连加变为乘法。虽然这种方法不是高斯首创,但对他个人而言,具有创造意义,是类创造。真创造和类创造虽然就其社会价值来说有极大的不同,但对于人类的思维过程来说,他们在本质上则有着共通性,无论真创造还是类创造都是创造力的表现。因此,创造既体现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发明和发现中,也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创造不是少数人的天赋,而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潜能。陶行知在20世纪40年代就提出了“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论断。同样,在小学生身上也存在着创造的潜能。
(二)创造力的特征
尽管不同研究及其相关测验强调创造性的不同特征,但目前较为公认的还是以发散思维的基本特征来代表创造性特征。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思维分为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是沿不同的方向去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形式。与发散思维相对,聚合思维是将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答案或最好的解决方案的思维形式。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也最能代表创造性思维。吉尔福特认为,创造力主要有三个特征:流畅性、独特性和变通性。
1.流畅性是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在规定时间内产生不同观念的数量的多少。该特征代表心智灵活,思路通达。对同一问题,想到的可能答案越多,表示思维的流畅性越高。例如,小学生在短时间内能迅速大量地说出砖头的各种用途,就说明他有较好的思维的流畅性。再比如,在规定时间内,写出带有“土”字旁的汉字。如果写的汉字越多,说明流畅性好。
2.独特性是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能独具慧眼,想出不同寻常的、超越自己也超越同辈的方法,具有新奇性。在科学发展历史上有过非凡成就的人,他们往往喜欢对现成答案质疑,能够突破陈规,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对同一问题,提出独具匠心、与众不同的意见,越新奇独特者,其独创性越高。例如,一个小学生认为砖头可以磨成红粉制作“沙画”,说明他具有思维的独特性。
3.变通性,即灵活性,指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不墨守成规、不钻牛角尖,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具有高创造力的人,其思维能灵活地应对各种复杂的变化,举一反三,不易受功能固着和思维定式的影响。有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找到多种解题的方法,就是思维良好变通性的体现。对同一问题,想出不同类型答案越多者,变通性越高。例如,关于砖头的用途,一个人想到了砌墙、压纸、打狗、钉钉子等多种用途,而另一个人仅想到盖平房、盖楼、铺路面、修炉灶等建筑类用途,显然,后者的用途变化范围小,思维变通性较差,而前者列举各种非常用途,思维的变通性优于后者。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