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小学生心理辅导的方法及途径
心理辅导(Psycho1ogica1 Guidance)是由心理学专业人员和具有较高心理学素养的人员,运用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对具有现实或潜在发展需求、求助需求的个体乃至群体所提供的心理帮助和引导。它是一项特殊的、专业化和职业化的助人活动,是帮助人学会以发展、辩证的眼光看待其生活、学习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并通过心理辅导的过程来增强对自我的认识和信心,寻求克服困难的有效方法,最终成为有充分自主自助能力的人。它使人能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人生道路中的障碍,并通过其妥善解决来促进个人的不断成长。
小学生心理辅导是专职或兼职的心理辅导人员,依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医学等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为小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和发展提供其所需要的帮助和指导的过程。本节将针对小学生心理辅导的原则、途径与方法做如下的介绍。
一、小学生心理辅导的原则
(一)尊重与理解学生的原则
要求教师以真诚、友爱、尊重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小学生,要求教师能够以平等的态度,设身处地去感受学生的内心体验,感受到尊重和理解的小学生才愿意与教师进行良好的情感沟通,才愿意敞开心扉对教师说心里话,教师才能了解和掌握学生真实的心理,心理辅导才能收到实质的成效。
(二)预防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预防、发展与矫治是心理辅导的三个重要功能,坚持预防功能和发展功能,帮助学生学会以合理、有效的方式满足自己的需要,形成对学习、生活和社会环境的良好适应能力,人格得到健全和谐的发展.心理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但同时,也不要忽视矫治功能,对于有心理问题的小学生给予积极有效的咨询指导和适当的矫治,必要时介绍到相应的咨询机构。
(三)学生主体性原则
学生主体性原则的基本含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全体学生为出发点,以增进其心理健康为目的,一切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是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设计、组织和安排的;二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任何内容和形式,唯有为学生所喜闻乐见,所认可、所接纳、所内化,亦即通过学生的主体活动,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形成其智慧和潜力,从而形成健康的心理。
(四)全体与个别相结合的原则
学校心理辅导应该面向全体同学,全面普及有关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促进全体学生的健康成长,但是学生的心理发展有其个性化一面,针对每个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更有效地发挥心理辅导的价值。
案例分析
小莉的委屈
小莉是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她所在的班级是全年级成绩最差的班。她上课时不集中精神、不遵守教室秩序、行为顽劣、没有礼貌。有一天上课她与几个男生发生冲突,班主任教师对她十分不满。下课后,小莉来到我办公室,向我透露了心中的不快与愤恨:原来,上课打架是因为那位男生没有征得她的同意,就一手抢过她的作业本,偷看她的成绩,接着又取笑她默写得零分,更以“大蠢驴”相讥讽。她一时气愤,就使劲把他推倒在地。而班主任则不问情由,一开口就指责她的不是,还罚她站在教室的一角。同学们也不分青红皂白,异口同声地指责她。
小莉之所以能向我直抒其情,是因为我平时尽量以真挚、接纳、关怀的态度对待她,不把她看做问题学生。平时,我主动跟她打招呼,或点头微笑;并常常在其周记上鼓励她与我沟通,与她分享个人经验。这些都出于真诚的爱护,小莉深深感受到这一点,所以才这么信任我。我在留心小莉讲话的同时,还适当地做出回应,以表示同感,并且,我给她宣泄情绪的机会。当她诉说家事哭起来时,我则让她哭,我想她哭过后。内心会舒服一点。有时,我尝试运用启发提问的方法去引导小莉思考。例如.我问她:“你想同学接受你,应有什么表现?”“你怎样做才能与别人沟通?”“出现问题时用武力是否可以解决?”在此过程中,我常以点头及微笑肯定她对自己的反省与批评。另外,我还主动关心她的生活,这一切她都欣然接受。我还帮助小莉制订计划,使她在学习中获得成功感。学期末,小莉成为表现欠佳同学的典范,这一神奇变化令我认识到辅导的重要性及功效。
在本案例中,辅导教师没有因为小莉平时表现欠佳而看不起她,对她不屑一顾。相反,该教师尽量通过各种手段来表达对她的关切与尊重,使得小莉深切地感受到她的真诚心意。在谈话当中,该辅导教师还一再从同感的角度,尽量体会小莉内心的委屈与气愤,使得小莉倍感亲切,她的这种真诚理解的态度终于打动了小莉的心,使她愿意听从老师的话,配合老师来改变自己的不良行为,做一个听话、不捣乱的学生,最终成为其他同学的榜样。小莉的巨大变化完全是该辅导教师对她真诚理解的结果。
二、小学生心理辅导的方法
(一)行为矫正法
行为矫正法以行为主义为理论依据,将行为治疗的方法运用到心理辅导中,效果显著。
1.强化的方法。行为治疗中的强化是建立在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基础上,系统地运用强化手段去增进某些适应性行为.减弱或消除某些不适应行为的方法。强化的方法主要包括:
(1)行为塑造法。行为塑造法通过正强化的手段,矫正人的行为,使之逐步接近某种适应性行为模式,是行为治疗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在行为塑造法中,要采取小步子策略,避免因标准定得太高而使对方无法达到。
(2)代币管制法。这是一种利用强化原理促进更多的适应性行为出现的常用方法。代币是可以在某一范围内兑换物品的证券,其形式有小红旗、小铁牌、小票券等,来访者可以利用这些证券换取自己所需的物品。
(3)消退法。消退法是指对不合适的行为不给予注意、不给予强化,使之逐渐削弱以致消失。例如,有的小孩子力图通过哭闹的方式引起大人的注意,但如果大人不予以注意,小孩子哭的没有意思了,自然就停止了哭闹。
案例分析
代币法矫正学生的作业潦草行为
我国心理学者曾经成功地用代币法对一名学生的作业潦草行为进行矫正。这名小学生写的字东倒西歪,大小不一,行与行不分,笔顺不规范,作业和测验经常因此被扣分。另外,这名小学生的生活习惯也随便,书本褶皱,文具凌乱,对他进行多次劝告都不管用。但是有一次,老师发现,当他知道认真做作业后可以获得一本自己喜欢的图书时,于是便认真做作业,字迹也比平常规整了很多。
针对该学生的这一情况,研究者决定用代币法对他进行纠正。给这名小学生提出的要求是:每天仔细、认真地做作业,认真书写,字迹端正清楚,学习成绩有进步,同时生活习惯要有所改进。选用的代币是硬纸做成的小圆纸片,上面写有1、2、 5、10等面值。制定的行为分值标准是:(1)对照字帖练习100字,笔顺正确,8分;(2)数学家庭作业字变清晰了,没有错误,3分;(3)语言家庭作业老师评定为5.5分;老师评定为5.2分;老师评定为4.分;
(4)作文、周记每篇500字以上,字迹工整,6分;300字以下,字迹工整,3分;(5)整理书包,2分;(6)整理床铺,1分;(7)清扫垃圾,2分;(8)讲卫生,饭前便后洗手,2分;(9)吃饭不拖延时间,不掉饭菜,2 分;(10)用脏手抓东西吃,扣5分;(11)作业认真得3分,不认真扣5分。研究人员和这名小学生商定的代币换取的强化物是:(1)吃爱吃的水果,7 分;(2)星期天去奶奶家吃饭,7分;(3)吃爱吃的食物,7分;(4)看电视动画片15分钟,7分;(5)读爱看的一本书,40分;(6)星期天上公园玩,40分;(7)星期天学骑两个小时的自行车,40分;(8)整个晚上和朋友在一起,50分;(9)买一套新的运动服,500分;(10)和爸爸一起去露营或长途旅行,1000分。
训练一共进行了9个星期,分三个阶段。前三周为第一阶段,以纠正作业潦草为主要目的,每天发放一次代币,当天得到的代币可以当天换取奖励物。每周各得了103分、104分和127分,到第3周时作业潦草已经得到明显改观。第.2-阶段是第4周到第7周,增加了整理书包等项目,每周各得了173分、178分、179分和160分。第三个阶段是第8周、第9周,仍然是每天发放一次代币,但兑换奖励物改为每周末一次,结果这个学生仍能保持良好行为,说明完全可以撤去代币了。从第10周起撤去了代币,跟踪半个月,发现学生的语文成绩提高了,做作业花的时间少了,作业潦草行为大大改观,其他行为如卫生习惯、爱劳动、生活作息等也有明显进步。
(资料来源:刘晓明主编:《小学生心理咨询》,第79页,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厌恶疗法。厌恶疗法又称对抗性反射疗法,它是基于经典条件反射的原理而建立的一种治疗方法,是行为治疗中最早和最广泛地被应用的方法之一。通过在求助者的不良行为即将出现或正在出现时呈现一个令人厌恶的刺激,使求助者产生厌恶的主观体验。经过反复实施,不良行为和厌恶体验就建立了条件联系,求助者为避免产生厌恶的主观体验,就会改变以往不良的行为习惯。在治疗中常用的厌恶治疗形式有以下几种:
(1)电击厌恶疗法。在求助者出现不良行为时给予电击。电击的强度以引起求助者心理上厌恶感为准,每次治疗时间30分钟,随着治疗的效果而适当调整电击的频率,但要注意避免电击产生对身体的损害。
(2)橡皮圈疗法。在日常生活巾,橡皮圈可以取代电击的方法,采用同样的治疗原理,简单、易于来访者自己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操作。具体做法是将橡皮圈戴在手腕上,有不良行为出现或有类似想法出现时,立即用橡皮圈弹击皮肤,引起厌恶感。
(3)想象厌恶疗法。通过厌恶情境的想象与变态行为相联系来达到不良行为的控制。
案例分析
厌恶疗法的运用
小磊坐在教室,没有心思听老师讲课,他急切期待着放学。下课铃一响,小磊第一个冲出教室。他要干什么?去玩游戏机。这一段时间他总是这样,沉迷于游戏,由于在游戏上花费了过多的精力,他的学习成绩直线下降。老师知道了他的这一不良行为,对他进行了多次教育,可是效果总是不好。每当他走过游戏厅,心里就直痒痒,于是不由自主地就走进去,津津有味地玩起来,常常为此忘记吃饭,忘记做作业。星期天、节假日对于小磊来说,简直胜似过年,因为可以有足够的时间让他尽情地玩游戏机。他越玩越上瘾,以致除了对游戏感兴趣外,别的什么事都不想做。因为玩游戏机的事儿,他的父亲非常生气.也狠狠地揍过他,可收效甚微。
针对小磊的这一情况,咨询教师采用了厌恶疗法:小磊由于自我控制力较差,在外界不良刺激的作用下,导致了不良行为的产生。为了改变小磊的这一不良行为,教师和家长应引导他多参加集体活动,培养他新的、良好的兴趣,使他的兴趣由游戏转移到别的有益活动上去。采用厌恶疗法治疗的原则是:每逢不良行为出现时,即给予一种疼痛刺激。例如,将一根橡皮筋绑在他的手腕上,一想去玩游戏机时就让他用橡皮筋使劲弹自己,使其感到疼痛。运用这种强烈的刺激对抗错误的行为习惯,经过反复训练,使不良行为与不愉快体验建立条件联系,让小磊在短期内形成新的条件反射,从而促进不良行为消退。在采用厌恶疗法进行心理咨询时,厌恶性刺激应该达到足够的强度,通过刺激能使学生产生痛苦或厌恶反应,持续的时间为直到不良行为消失为止。
采用厌恶疗法对于改变不良行为是很有效的,尤其对于自制力差的人来说,效果更为明显。
(资料来源:刘晓明主编:《小学生心理咨询》,第77页,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系统脱敏法。系统脱敏疗法是由南非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约瑟夫?沃尔普所创。它用于治疗求助者对特定事件、人、物体或泛化对象的恐惧和焦虑。这种治疗方法可由三部分组成:第一步,放松训练,教求助者掌握放松技巧,反复进行放松练习;第二步,建立焦虑等级,也就是了解引起求助者焦虑反应的特定情境,将其按照由弱到强的次序排列成“焦虑等级”;第三步,进行脱敏治疗,也就是让求助者想象或置身于引起焦虑的情境,同时进行放松练习。
对于学生而言,采用系统脱敏法旨在使学生对本来可引起敏感反应的人或事物不再产生敏感反应。例如,对于一名有考试焦虑的学生而言,先让该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会放松身体各部位,进行全身松弛训练;建立学生害怕考试的焦虑情境等级,分为“考试前一天晚上想到试
一走在考场的路上一进入考场一第一遍看完卷子一答题过程中出现不会的题目”五个等级,辅导教师引导学生按照“由弱到强”的顺序想象引起自己焦虑的情境,并结合全身放松训练,以放松对抗焦虑反应,直到最高焦虑情境下也不会出现焦虑反应为止。
(二)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是一种通过行为模仿或行为替代来影响个体心理的方法。让学生扮演一定角色,通过某种表演方式进入角色,体验角色,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自己,更理智客观地面对自己出现的问题,提高心理素养。角色扮演方法有以下几种形式①:
1.哑剧表演。辅导教师提出一个主题或一个情景,要求学生不用言语而用表情和动作表演出来。例如,让学生表演与新同学见面的情景,表演赞美别人、喜欢别人或者讨厌别人等情景。这种方法可以促进学生非言语沟通能力的发展。
2.空椅子表演。这种方法只需一个人表演,适合社交方面有困难的学生。例如,某个学生在异性同学面前很害羞,难以正常交往,我们可以用空椅子表演的方法帮助他。具体做法是将两张椅子面对面放着,让他坐在一张椅子上,假设另一张椅子坐的是异性同学。让其先表演彼此间曾经有的或可能有的对话,然后坐到对面去,以对方的立场说话。如此重复多次,往往能使学生了解对方,改善双方的交往。
3.角色互换。这种方法与前一种类似,只是参与的人有两个或者更多。例如,辅导教师可以让一个学生扮演失败者,一个学生扮演帮助者,两人对话一段时间后,互换椅子和角色。
4.改变自我。在角色扮演中,辅导教师让某个学生扮演自己改变后的情况。例如,某个学生上课时行为多动,辅导教师让他扮演上课时行为不再多动了的情况。
5.双重扮演。这种方法要求两个学生一起表演,一个是有问题的学生,一个是助理演员。有问题的学生表演什么,助理演员就重复表演什么,这样可以重现事实,帮助学生认识自己。
6.魔术商店。辅导教师扮演店主,店里贩卖各种东西,如理想、健康、幸福、财富、成功等。由学生扮演买主,说出自己最想要的东西及其原因。然后,辅导教师问他愿意用什么来交换。用这种方法了解学生的需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三)理性情绪法
心理学家埃利斯提出理性情绪辅导方法。他认为,错误的思维方式或非理性信念是情绪和行为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消除不合理认知是解决求助者心理问题的关键。因此,合理情绪疗法的实施原理就是通过帮助求助者克服不合理的信念,建立合理的合乎逻辑的思维方式来寻求心理问题的解决。操作步骤如下:
1.找出不合理信念及思维方式。通过与来访者之间的交流,找出来访者所关注与困扰的问题及问题背后不合理的信念及思维方式,帮助他们弄清楚为什么会变成这样,怎么会发展到目前这样,讲清楚不合理的信念与他们的情绪困扰之间的关系。这一步要注意以理解、关注、尊重、同情、积极的态度与来访者交谈,与来访者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帮助来访者树立自信心。
2.找出不合理信念的影响。坦白和真诚地向来访者提出他们自身存在的不合理信念对其生活的影响,使来访者明确情绪困扰的真实原因在于自身的不合理认知,他们自己应当对自己的情绪状态及事态发展负责任。
3.与不合理信念辩论。通过以与不合理信念辩论(Disputing Irrationa1 Be1iefs)方法为主的治疗技术,帮助来访者认清其信念的不合理性,改变其头脑中固有的不合逻辑与现实的认知,进而做到放弃这些不合理的信念,并要防止新的不合理信念的产生。这是治疗中最重要和最关键的一环。
4.治疗者要保持耐心。治疗者要保持耐心和毅力,不仅要帮助求治者认清并放弃某些特定的不合理信念,而且要从改变他们常见的不合理信念入手,帮助他们学会以合理的思维方式进行思维,代替不合理的思维方式,以避免不合理信念对其情绪的干扰。心理辅导的方法还有很多,诸如讨论法、游戏法、价值澄清、心理训练等。心理辅导教师应根据辅导的目标、内容、辅导的形式与途径采用最恰当的心理辅导方法,取得最佳辅导效果。
案例分析
心灵的呵护
兵兵是我带的五年级的学生,平时行为出格,并且不听劝,让老师和班级同学头痛。同学只要稍有不顺他心,他就轻则谩骂,重则拳脚相加,下手不计后果,多次将同学打得鼻青眼肿;平时爱占小便宜,常把教室里的书、棋、同学的笔私下拿回家;学习态度不端正,作业马虎,还常常少做或不做作业,有时对作业上的错误拒绝改正,成绩考差了也无所谓。兵兵不良个性的形成与家庭教育不当直接相关。他的父母都是工人,初中文化程度。他们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一家五口人。从小爷爷、奶奶视他为掌上明珠,从不允许任何人碰他一下。兵兵妈妈要立规矩,爷爷奶奶就和他妈妈吵架。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很高,希望孩子能在各方面出人头地.但父母的管教方式极不一致。母亲是严厉教育型,其余则是放任溺爱型。班杜拉的社会学理论认为,儿童的行为是后天习得的,他们往往通过观察特定的榜样进行学习。兵兵母亲的粗暴教育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孩子,使其错误地认为暴力可以解决人际矛盾;而爷爷奶奶对他的不正确言行的纵容,又使他的错误道德行为更加有恃无恐。我意识到要成功地转变兵兵绝非一件容易的事,必须从多方入手,形成合力才有可能见到实效。在与兵兵母亲的沟通中.我向他提出,为了让兵兵能尽快转变,希望家长运用及时、合理的奖惩方法,使孩子正确的行为得到及时的强化,奖励的内容可以是孩子想要的玩具、食物等。孩子犯错时,惩罚一般以取消孩子的奖赏来实施。我鼓励父母多与孩子沟通,让孩子归属与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在家庭中逐步得到满足。在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上,我请兵兵扮演被别人欺辱的角色,让他在模拟情景活动中体会别人在受欺负时的感受,以增进他的同情心。课后我找兵兵进行了诚恳的交谈,他似乎有所触动,开始联系自己的平时表现,思考什么样的行为和态度是不受人欢迎的。我列出一些问题要兵兵想一想,遇到同学之间常见的矛盾时(同学走路不小心碰掉你的钢笔;同学叫你绰号;你走路时踩了别人的脚……):(1)我要做什么?(2)采用什么样的方法?(3)这样做有什么后果?(4)同学和老师会如何评价?通过这样的模拟情景练习,我希望兵兵了解一些处理问题的方法,并在生活中加以运用。同学当中,我也做了比较细致的工作。要求班干部带头,不仅不歧视兵兵,而且在集体生活中多关心兵兵。即使他出现行为问题,也给他真诚的帮助,并且允许他用行动改正。经过几个月家校合作的努力,兵兵身上开始出现一些可喜的变化,原先让人头痛的出格行为渐渐减少了,还不时做一些好事来表现自己的进步努力。
这是一则运用心理辅导原理和方法,来解决小学生行为问题比较成功的个案。作者在思考如何转变兵兵乖戾个性的时候,能够从对方的行为特征、家庭环境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等几个方面寻找其形成的原因,并且从改善家庭教育、创设和谐班级心理环境、调整不当认知、进行行为训练几条途径来设计辅导策略。因此,采用适当的心理辅导方法也是辅导成功的关键。
三、小学生心理辅导的途径
(一)教育教学中的心理辅导
教育教学中的心理辅导包括学科教学中的心理辅导和班主任工作中的心理辅导。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主渠道,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也不例外。我们提倡将心理辅导融入学科教学之中,一方面,学生很多心理困扰都来自于各科的学习过程,提高学业成绩的根本出发点在于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心理问题,因为学科特点各不相同,学生面对的问题各异。因此,在开设专门的心理辅导课程之余,发挥心理理论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指导功能,结合学科教学内容,利用有利于实施心理辅导的教育情境,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教育工作,一定可以收到心理辅导的实效。例如,一名语文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发现一名农村学生因普通话发音不标准受到同伴嘲笑而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导致上课情绪低落,不敢举手发言。这位语文老师并没有置之不理,而是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利用读书、诵读的机会鼓励该生发言,带动其他同学共同帮助该生纠正发音。该生最终克服自卑心理,不仅敢于大声发言,在发音不确定时主动寻求帮助,积极上进,而且加强与同学之间的互动,改善同学间的关系。这位语文老师就很好地利用了语文学科的优势,帮助该生恢复和增强了自信心,这对其一生的发展都是极为有益的。另一方面,教师与全体学生共同贯彻心理健康理念与原则,有利于在学校中营造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氛围,促使每个学生都能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学习,培养其健康与良好的个性品质。同时,教师在参与辅导的同时,不断进行教学反思,也提高了自己的人格素养和教育能力,形成师与生之间的良性互动。
在教育教学中,还提倡把心理辅导与班主任工作结合起来。班级是一个小团体,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大家庭,班主任就是家长,班级经营、班级文化建设、学生品行养成、偶发事件处理等都是班主任的心理辅导内容。结合主题班会活动、集体课外互动、班队活动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充分整合心理辅导的功能,又赋予班级活动丰富的内涵和育人特色,真正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先进教育思想。
(二)心理辅导活动课程
心理辅导活动课程是指学校积极地按照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在班级里开展以团体辅导及其相关的理论与技术为指导,以解决学生成长中的各种心理行为问题为目标的学校心理辅导活动。它是为开展心理辅导而专门设计的一种活动课程。它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大纲,有具体的教学内容与教材,有专业的授课教师,有检验教学效果的手段与标准等。它补充了学科课程中渗透心理辅导的不足,使心理辅导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切实的开展。
教学经验
心理辅导课例:给厌学开“处方”
本次心理辅导课程的主题是:克服厌学情绪。其目的要求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小品形式表现学生对学习的不同态度.从而引导学生自我剖析产生厌学情绪的原因;二是给厌学者开个处方,帮助他们克服厌学情绪,培养学习兴趣。
活动设计如下:
其一,活动准备:①教师了解班上同学对学习的不同态度;②准备六张面具作为上课小品表演的道具;③选择持有不同学习态度的6名同学排练小品。
其二,活动过程:
(1)小品表演(请6位小朋友戴面具上台):
①我是多多,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从小爱学好问,学习时专心致志,还十分重视独立思考。我喜欢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各科成绩也名列前茅,我经常品尝到成功的喜悦;②我是来
来,没姐姐学得活,但对学习也有浓厚兴趣。当看到自己经过努力取得成功的时候,我会很快乐。学习有困难,有竞争,才有乐趣;③我是咪咪,我觉得学校里的生活很有趣,当然也爱学习。虽然学习很艰苦,但我能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④我是发发,我觉得读书没有太大的用处,爸爸没读多少书照样赚大钱。因此,我也不必用功,只要过得去就可以了;⑤我是嗦嗦.家长给我的压力很大,只看分数高低,不进行具体辅导。学习成绩下降了,就狠狠地打我,讥讽挖苦我。我害怕测验、考试,我学得很累,对学习不感兴趣;⑥我是拉拉,我讨厌学习,从进小学开始,成绩就很差。我曾努力过,但还是失败。干脆破罐破摔。混一天是一天。
来来:这怎么行?讨厌学习是不会有好成绩的。
多多:我们一起来想办法帮助他们好吗?
(2)四人小组讨论:①小品中有几种厌学的表现?还有其他的吗?②今天,让我们都来做一回医生,给厌学者开个处方。
(3)推派代表上台交流。
(4)教师结合学生发言归纳出五个处方,并让学生逐条领会。
①应该有正确的学习动机,懂得小学生必须努力学习,求得知识,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才是好孩子这个道理;②培养学习兴趣.不要把学习当做负担,应看做是快乐的事,越学越有劲;③当学习成绩不理想时,千万不要害怕失败,应该对自己充满信心,认为“我能成功”!④掌握科学方法,发挥最大潜能。把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很好的结合起来,争取不断进步;⑤多与家长沟通,求得理解和帮助,量力而行,循序渐进。
(5)在教师和同学的启发帮助下,请厌学的同学谈谈体会。
最后,教师小结:今天的活动对大家肯定有帮助,希望厌学者找到相应的处方,热爱学习,善于学习,和大家一起享受成功的喜悦。
本心理辅导活动课程,是以团体辅导理论与技术为指导,针对学生的“厌学”问题,以班级为单位,创设活动情境,帮助学生进行自我探索的过程。活动中以个人的经验和感受为载体,以互助、自助为机制,通过自我体验和感悟,达到解决成长问题的目标。心理健康活动课程是学校心理辅导工作者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一种模式,在中小学心理健康与辅导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