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2.学习准备――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3.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甚至没有影响。
4.最近发展区――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
5.人格(个性)――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6.自我同一性――指个体组织自己的动机、能力、信仰及其活动经验而形成的有关自我的一致性形象。
7.自我意识――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自我认识、体验、监控)
8.性格――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9.学生心理发展的四个基本特征:连续性和阶段性、定向性和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10.我国心理学家将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的八个阶段: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7岁)、童年期(6、7―11、12岁)、少年期(11、12―14、15岁)、年青期(14、15―25岁)、成年期(25―65岁)、老年期(65岁以后)。
1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①感知运动阶段(0―2岁)学生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②前运算阶段(2―7岁)儿童的各种感知运动图示开始内化为表象和形象模式,特别是语言的出现和发展。③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儿童的认知结构中已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因而可以进行逻辑推理。④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儿童的思维已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入形式运算阶段。(命题之间关系、假设―演绎推理、抽象逻辑思维、可逆与补偿、思维的灵活性)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