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元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1.中央视觉:视锥细胞多的中央部分,一方面感色能力强,同时清晰地分辨物体,用这部分看东西称为中央视觉。
2.周围视觉:视杆细胞多的边缘部分视野范围广,故能用于观察空间范围和正在运动的物体称为周围视觉。
3.立体视觉:用单眼视物时,只能看到物体的平面,即只能看到物体的高度和宽度。若用双眼视物时,能补充地看到物体的深度,从而形成立体视觉。
4.三原色学说:红、绿、蓝或紫。
5.正视:当眼向远方注视时,若对称的眼肌紧张度相等,则眼球瞳孔在正前方称为正视。
6.斜视:若对称的眼肌中,其中一条肌肉紧张度大,一侧瞳孔偏向一方,称为斜视。
7.隐斜视:有的人某一条眼肌的紧张度虽然稍大,在平时能由某对抗肌紧张度稍大加强来加以补偿,瞳孔仍能保持在正中位置称为隐斜视。
8.眼球震颤:身体绕着纵轴旋转时,就可以看到眼球有规律的运动,起先朝旋转方向相反的一面逐渐慢移动,隔一定时间就回跳一下,这个现象叫做眼球震颤。
9.前庭器官的稳定性:由刺激前庭器官器,产生神经冲动引起机体的各种前庭反应的强度叫前庭器官的稳定性。
10.提高前庭器官机能的训练方法:主动训练法、被动训练法、综合训练法。
11.肌梭可以感受肌肉的长度,腱梭可以感知肌肉的张力大小。
12.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在兴奋性突触,每当突触前神经元的神经冲动传至轴突终末时,引起突触小泡释放递质,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后,提高了后膜对Na、k、Cl尤其是Na 的通透性,产生突触后膜局部去极化,这种局部电位变化叫EPSP。
13.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在抑制性突触,每当突触前神经元的神经冲动,传至轴突终末时,引起突触小泡释放递质,递质与后膜受体相结合后,提高了K和Cl的通透性,使突触后膜出现超极化,这个局部电位叫做IPSP。
14.突触的传递过程:突出前末梢兴奋-释放兴奋性递质-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突触后膜去极化)-突触后神经兴奋。 突出前末梢兴奋-释放抑制性递质-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突触后膜超极化)-突触后神经抑制。
15.兴奋通过反射中枢的特征:a.单向传导;b.中枢延搁;c.兴奋总和;d.兴奋后作用;e.兴奋的扩散;f.兴奋的节律化。
16.突触后抑制:是由兴奋性神经元与后继的神经元构成抑制性突触的活动引起的一种抑制。
17.交互抑制:某一中枢兴奋时,在功能上与它相对抗的中枢发生抑制,这种抑制现象叫交互抑制。
18.牵张反射:当骨骼肌受到外力牵拉时,该肌就产生反射性收缩,这种反射称为牵张反射。
19.Y-环路:当肌肉收缩时,这种由于Y运动神经元的活动,通过肌梭传入,引起支配同一肌肉a运动神经元的活动和肌肉收缩的反射过程,称为Y-环路。
20.腱反射是由于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
21.肌紧张是指缓慢持续牵拉肌肉收缩时发生的牵张反射,其表现为受牵拉的肌肉发生肌肉紧张性的收缩,故又称紧张性牵张反射。肌紧张对于维持躯体的姿势非常重要。
22.姿势反射:动物和人为维持身体基本姿势而发生肌肉紧张张力的重新调整的反射活动,统称为姿势反射。
23.静位反射:是由于头部姿势改变时所引起的一种姿势反射。分为状态反射和翻正反射。
24.状态反射是由于头部位置改变时反射性地引起四肢肌肉张力重新调整的一种反射。
25.状态反射的规律:A.头部后仰,引起上下肢及背部伸肌紧张性加强,因此四肢伸直,背部挺直。B.头部前倾:引起同侧上下肢伸肌紧张性减弱,因此四肢弯曲。C.头部侧倾或扭转:引起同侧上下肢伸肌紧张性加强,异侧上下肢伸肌紧张紧张性减弱。
26.翻正反射:当人或动物处于不正常体位时,通过一系列协调运动将体位恢复常态的反射活动,称翻正反射。
27.非条件反射:a.先天的遗传的;b.种族所有的;c.任何条件下发生的;d.固定的神经联系;e.大脑皮质下部位可实现。
28.条件反射:后天的、生活中获得的。个体所有的,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的暂时的神经联系。高等动物主要通过大脑皮质实现。
29.建立条件反射的条件:a.大脑皮质处于良性兴奋状态;b.条件刺激要在非条件刺激之间出现,并且两者必须结合一段时间;C.条件反射建立快慢同条件刺激和非条件刺激的性质和强度有关;d.建立条件反射时应尽量避免其他因素的干扰。
责编:ylm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