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元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社会即学校"
这是生活教育理论的范围论,亦即"生活即教育"思想在学校与社会关系问题上的具体化。陶行知认为,杜威"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仍然有其弊端,他指出,即使是运用最先进的方法,在学校以教育为中心仍远远不够。企图使学校社会化,无异于在鸟笼里放些枝叶,一个人得到的仅是社会的概况、一种缩影,然而缩影和现实世界之间仍有鸿沟。鸟儿依旧是被囚于鸟笼中,学生也依旧为正规教育的固有缺陷所限制。他作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学校即社会,就好像把一只活泼的小鸟从天空里捉来关在笼里一样。它要以一个小的学校去把社会上所有的一切东西都吸收进来,所以容易弄假。"在他看来,学校里的东西毕竟太少,校外不少有价值的东西学生都无法领教,因而也就无法真正消弭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相脱节、相隔离的弊病。"社会即学校则不然,他是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去,使他能任意翱翔,是要把学校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里去。"只有真正以生活的场所为教育的场所,使整个社会成为学校的教育环境,"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的增加。学生、先生也可以多起来"。而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旧中国,还存在着一个不容回避的严峻事实,那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十分缺少教育。对此,陶行知说:"世界的课堂里既不许生活进去,又收不下广大的大众……那么,我们只好承认社会是我们的唯一的学校了。马路、弄堂、乡村、工厂、店铺、监牢、战场,凡是生活的场所,都是我们教育自己的场所。"他主张以人民大众的生活场所为教育的场所,让整个社会都成为人民大众的学校。可见,提倡"社会即学校",一方面旨在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高墙,扩大教育的范围、对象和学习的内容,密切学校与社会的联系,使学校真正成为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也使社会的每一个地方、每一个生产生活的组织和机构,都承担起教育的职能。整个社会成为一所大学校,变原来的"小众教育"为真正的"大众教育"。通过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的紧密结合,不仅促使学校自身进步,而且有利于教育的普及,从而促进人民群众生活的改进和社会的改良。值得注意的是,陶行知提出此命题的用意,是要反对脱离社会生活、脱离人民大众的"死学校",倡导更适应日常生活需要的学校教育,而非以社会代替学校、取消学校。针对有人指责"社会即学校"的提法就是把社会与学校等同起来,是一种学校消亡论,陶行知于1940年8月10日在致潘畏三的信中明确指出:有人说"我们是在企图取消学校教育了。(这是带着一种挑拨性的话)而这绝非我们的本意"。事实上,陶行知的一生,是艰苦卓绝办学不止的一生。
责编:贺娟华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