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元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埃里克森认为,人要经历八个阶段的心理社会演变,这种演变成为心理社会发展(psycho-social development)。这些阶段包括四个童年阶段、一个青春期阶段和三个成年阶段。每一个阶段有这些阶段应完成的任务,并且每个阶段都建立在前一阶段之上,这八个阶段紧密相连。
一、埃里克森八阶段理论理论背景
埃里克森是一位没有高等学位的理论家。事实上,埃里克森没有接受过高中以上的正规教育(Woodward ,1994),但是他尽其所能成功地爬上学术阶梯,获得哈弗大学教授职位。由于缺乏正规训练,他并没有致力于常规的心理学学术传统。他的观点在很大程度上是跨学科的,他独具匠心地将弗洛伊德的观点和人类学语言相融合。一些评论者可能认为,他的研究取向更多地是哲学而不是科学。然而,他又不像弗洛姆和其他从事心理科学转向哲学的研究者,埃里克森的一些概念已经得到科学证实。
尽管埃里克森忠实于弗洛伊德,但是他的基本概念是高度原创的,更多的来源于常识语言,而不是精神分析晦涩的专业术语。这一倾向使他的观点没有更好地与其他理论家的多数概念联系起来。他最具有创造性的观点就是“同一性危机”,这是他迈入几乎尚未有人探索的人格领域的媒介。奥尔波特的确曾经论述过“成熟人格”,但只有埃里克森去推广了人格发展并不终止于青春期这一观点。虽然奥尔波特关注到成人生活,但却没有设计发展阶段,而埃里克森则详细说明了成人发展的三个阶段。正是由于他拓展了人格心理学的发展前景,他才会扩宽人们成年之后生命发展的视界。
二、埃里克森八阶段理论理论概述
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是生理欲望和作用在个体身上的文化力量的一种结合(“Erik.Erikson”,1970)。它具有渐成说(epigenesis)的特征:各阶段逐渐产生“一个阶段在时间和空间上紧接着另一阶段”(引自Evens,1967,P.294)。每个阶段都建立在前一阶段之上,其最基本的概念就是与这八个阶段密切相连的。
人的发展历经这八个阶段,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相应的核心任务,当任务得到恰当的解决,就会获得较为完整的同一性。核心任务处理的不成功或者是失败,则会出现个人同一性残缺、不连贯的状态,处理的成功与失败即为两个极点。例如婴儿期时的最优状态是基本信任的状态,最劣的状态是基本不信任的状态。核心任务的处理结果会影响人的一生。
就像荣格一样,埃里克森尝到一种实体,在这种实体中,论题与反论题并存。成熟和满足是综合后的结果;停滞和适应不良会在解决冲突失败之后到来。每一阶段的冲突都可以称为“危机(crisis)”。事实上,在每一阶段,个体经历的危机需要在与该阶段有关的对立的正极点和负极点之间拉伸。成功解决一个阶段的危机会让人们对下一阶段的同一性问题做好准备。
三、埃里克森八阶段理论心理社会发展阶段
(一)埃里克森八阶段理论童年阶段
1、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
此时不要认为婴儿是一个不懂事的小动物,只要吃饱不哭就行,这就大错特错了。此时是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期,因为这期间孩子开始认识人了,当孩子哭或饿时,父母是否出现则是建立信任感的重要问题。信任在人格中形成了"希望"这一品质,它起着增强自我的力量。具有信任感的儿童敢于希望,富于理想,具有强烈的未来定向。反之则不敢希望,时时担忧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埃里克森把希望定义为:"对自己愿望的可实现性的持久信念,反抗黑暗势力、标志生命诞生的怒吼。"
2、儿童期(1.5~3岁):自主与害羞(或怀疑)的冲突
这一时期,儿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爬、走、说话等。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怎样坚持或放弃,也就是说儿童开始"有意志"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这时候父母与子女的冲突很激烈,也就是第一个反抗期的出现,一方面父母必须承担起控制儿童行为使之符合社会规范的任务,即养成良好的习惯,如训练儿童大小便,使他们对肮脏的随地大小便感到羞耻,训练他们按时吃饭,节约粮食等;另一方面儿童开始了自主感,他们坚持自己的进食、排泄方式,所以训练良好的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时孩子会反复应用"我"、"我们"、"不"来反抗外界控制,而父母决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这将不利于儿童的社会化。反之,若过分严厉,又会伤害儿童自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如果父母对儿童的保护或惩罚不当,儿童就会产生怀疑,并感到害羞。因此,把握住"度"的问题,才有利于在儿童人格内部形成意志品质。埃里克森把意志定义为:"不顾不可避免的害羞和怀疑心理而坚定地自由选择或自我抑制的决心"。
3、学龄初期(3~6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
在这一时期如果幼儿表现出的主动探究行为受到鼓励,幼儿就会形成主动性,这为他将来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创造力的人奠定了基础。如果成人讥笑幼儿的独创行为和想象力,那么幼儿就会逐渐失去自信心,这使他们更倾向于生活在别人为他们安排好的狭窄圈子里,缺乏自己开创幸福生活的主动性。
当儿童的主动感超过内疚感时,他们就有了"目的"的品质。埃里克森把目的定义为:"一种正视和追求有价值目标的勇气,这种勇气不为幼儿想象的失利、罪疚感和惩罚的恐惧所限制"。
4、学龄期(6~12岁): 勤奋对自卑的冲突
这一阶段的儿童都应在学校接受教育。学校是训练儿童适应社会、掌握今后生活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的地方。如果他们能顺利地完成学习课程,他们就会获得勤奋感,这使他们在今后的独立生活和承担工作任务中充满信心。反之,就会产生自卑。另外,如果儿童养成了过分看重自己的工作的态度,而对其他方面木然处之,这种人的生活是可悲的。埃里克森说:"如果他把工作当成他惟一的任务,把做什么工作看成是惟一的价值标准,那他就可能成为自己工作技能和老板们最驯服和最无思想的奴隶。"
当儿童的勤奋感大于自卑感时,他们就会获得有"能力"的品质。埃里克森说:"能力是不受儿童自卑感削弱的,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是自由操作的熟练技能和智慧。"
(二)埃里克森八阶段理论青春期阶段
5、青春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
一方面青少年本能冲动的高涨会带来问题,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青少年面临新的社会要求和社会的冲突而感到困扰和混乱。所以,青少年期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一个新的同一感或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以及他在社会集体中所占的情感位置。这一阶段的危机是角色混乱。
"这种统一性的感觉也是一种不断增强的自信心,一种在过去的经历中形成的内在持续性和同一感(一个人心理上的自我)。如果这种自我感觉与一个人在他人心目中的感觉相称,很明显这将为一个人的生涯增添绚丽的色彩"。(埃里克森,1963年)
埃里克森把同一性危机理论用于解释青少年对社会不满和犯罪等社会问题上,他说:如果一个儿童感到他所处于的环境剥夺了他在未来发展中获得自我同一性的种种可能性,他就将以令人吃惊的力量抵抗社会环境。在人类社会的丛林中,没有同一性的感觉,就没有自身的存在,所以,他宁做一个坏人,或干脆死人般的活着,也不愿做不伦不类的人,他自由地选择这一切。
随着自我同一性形成了"忠诚"的品质。埃里克森把忠诚定义为:"不顾价值系统的必然矛盾,而坚持自己确认的同一性的能力。"
[page]
(三)埃里克森八阶段理论成年阶段
6、成年早期(18~25岁):亲密对孤独的冲突
只有具有牢固的自我同一性的青年人,才敢于冒与他人发生亲密关系的风险。因为与他人发生爱的关系,就是把自己的同一性与他人的同一性融合一体。这里有自我牺牲或损失,只有这样才能在恋爱中建立真正亲密无间的关系,从而获得亲密感,否则将产生孤独感。埃里克森把爱定义为"压制异性间遗传 的对立性而永远相互奉献"。
7、成年期(25~65岁):生育对自我专注的冲突
当一个人顺利地度过了自我同一性时期,以后的岁月中将过上幸福充实的生活,他将生儿育女,关心后代的繁殖和养育。他认为,生育感有生和育两层含义,一个人即使没生孩子,只要能关心孩子、教育指导孩子也可以具有生育感。反之没有生育感的人,其人格贫乏和停滞,是一个自我关注的人,他们只考虑自己的需要和利益,不关心他人(包括儿童)的需要和利益。
在这一时期,人们不仅要生育孩子,同时要承担社会工作,这是一个人对下一代的关心和创造力最旺盛的时期,人们将获得关心和创造力的品质。
8、成熟期(65岁以上):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
由于衰老过程,老人的体力、心车和健康每况愈下,对此他们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和适应,所以被称为自我调整对绝望感的心理冲突。
当老人们回顾过去时,可能怀着充实的感情与世告别,也可能怀着绝望走向死亡。自我调整是一种接受自我、承认现实的感受;一种超脱的智慧之感。如果一个人的自我调整大于绝望,他将获得智慧的品质,埃里克森把它定义为:"以超然的态度对待生活和死亡。"
老年人对死亡的态度直接影响下一代儿童时期信任感的形成。因此,第8阶段和第1阶段首尾相联,构成一个循环或生命的周期。
埃里克森认为,在每一个心理社会发展阶段中,解决了核心问题之后所产生的人格特质,都包括了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品质,如果各个阶段都保持向积极品质发展,就算完成了这阶段的任务,逐渐实现了健全的人格,否则就会产生心理社会危机,出现情绪障碍,形成不健全的人格。
四、埃里克森八阶段理论评价
1.埃里克森八阶段理论贡献
埃里克森的人生经历是一个传奇。他仅接受了高中水平的教育,却成功地担任了哈弗大学教授这一崇高职位。更重要的是,他构建的理论不仅深远地影响了学术领域影响了公众。在20世纪60年代期间,埃里克森因其关于青少年与叛逆的观点而成名。他断言人们将会以特定的方式继续成长和变化,这一断言不仅为成千上万的老年人敞开了新的前景,而且也使人格领域的研究发上了革命性的变化。在埃里克森之前,人们教条地认为人格最迟定型于青少年期晚期。埃里克森独特而又创意的观点,是其他理论家开阔了眼界,看到了中年期级以后人格发展的可能性。心理学家再也不会忽视老年人,或者认为他们生活中发生的一切事情都是由他们早期生活事件预先决定的。
就像阿德勒、霍尼、弗洛姆、罗杰斯、班杜拉和奥尔波特一样,埃里克森因自己本身而著称。身为大学教师而没有大学学历,这在某种程度上就像作为政治家却没有政治权利的掮客的支持一样。如同阿德勒和默里一样,埃里克森将自身的心理缺陷转变成了不仅对自身有助益而且对无数他人也有价值的理论观点。如果我们采纳他的观点,尊重各年龄段人的目标和愿望,那么我们将朝着无论在何处都要尊重所有人这一方向迈出了巨大一步。
新的证据表明,人们经历了与埃里克森的渐成阶段相似的阶段。进一步来说,埃里克森即时相处的两个概念已经得到了研究支持:勤奋和繁殖。
2.埃里克森八阶段理论局限
埃里克森缺乏高级训练,在其思维上很容易表现出来。他的理论缺乏特定的逻辑一致性。例如,对于他为什么选择“自主对羞怯和疑虑”这一标识来描述儿童早期的发展特征就不是很清楚。同样,在游戏学前期为什么选择“主动对内疚”?“自主”有一定逻辑合理性,但为什么“羞怯和疑虑”是代表儿童早期危机的另一面?“内疚”、“自卑”或者其他表示也可能同样适合。“自主”的对立面是“依赖”,而“主动”也可能对应着“依赖”。“能力”看起来和“意志力”一样也符合儿童早期特征,这可能是陈词滥调,从沮丧的节食者看到希特勒,每个人都知道。埃里克森对外宣称他很不满意“智慧”这个属于。除了他确实提及过这个词有多重意义外,他本应再增加一点,即这个词被如此过多地应用,以致已变得陈旧不堪。有人可能还会问,为什么会是八个阶段?
“忠诚”似乎是一个极为含糊的概念。埃里克森对其界定的方式与谈及的方式并不一致。就像埃里克森所指出的,如果忠诚于意识形态的接受有关,人们可能想知道是否把它放在青春期比较合适。或许意识形态在少年时期就萌芽了,但到成年早期或者更晚的时候才开花结果。
尽管埃里克森激励了几名研究者以及许多一般的民众,但他显然未能征召到著名的追随者继续他的事业。如果有的话,也没有几个埃里克森主义者,至少在著名心理学家中没有,或许是因为他的理论与其他理论相比缺乏实践意义。他的理论没有涉及与之相关的治疗,而且不像其他理论,埃里克森的理论相当少地被用于解决现实问题。
责编:李思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