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元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目前我国有47处世界遗产,仅次于意大利的48处,居世界第二位。回头望去,还有一大批申遗项目在排队,"世界第一"指日可待。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自然及文化遗产众多,成为遗产大国实至名归。如果说申遗过程是一场"马拉松",申遗成功之后则是"万里长征",最大的"拦路虎"莫过于保护与开发这道世界性难题。
世界遗产目录设立的初衷,是保护那些具有人类普遍性价值的自然、文化遗产,因此它在本质上是反对商业开发的。讽刺的是,商业开发几乎是世遗无从逃避的宿命,尤其是自然遗产,拉美国家甚至还把遗产保护和开发与扶贫相结合。退一步说,即使自然遗产所在地的政府不主动开发,市场也会及时伸出 "看不见的手",悄无声息地开发--游客纷至沓来,潜在商机巨大,资本岂能不如影随形,注入"洼地"?广告效应注定,世遗不可能挣脱开发的纠缠。剩下的问题是,如何在保护与开发之间取得平衡,即使不能保障世遗完全杜绝人为破坏,至少也要将人为破坏因素降到最低,不能让"世遗"称号反过来成为毁灭遗产的罪魁祸首。
自然遗产的保护与开发,界线较为明晰。对自然遗产的保护,就要采取"无为而治"的原则,尽可能保持自然遗产的原生态。任何对原生态自然环境造成威胁的开发,都属于过度开发。譬如位于张家界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核心景区、以"世界上最高、载重量最大、运行速度最快的全暴露户外观光电梯"著称的百龙观光电梯,就因与周围环境极度不协调,以致对当地自然环境造成破坏而饱受各方质疑。为了使更多游客以更快的速度登上山顶而装上电梯,其实就是破坏自然环境,这种开发显然难以推脱"过度"之嫌。还有一些自然遗产因为过度开发旅游产业,将周边的环境弄得乌烟瘴气,而使自然遗产成为"孤岛"。
责编:hejuanhua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