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元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比方说,《战狼2》这部影片在对外传播中,被西方的个人英雄主义价值解读优先抢位,偏离了我们原初意指的中国军人的正义刚正形象和中国军队的国际责任之首要价值;《刮痧》影视剧情中呈现的中国中医文化的民间智慧却被西方人错误理解为严重的家庭暴力。另外,很多中华文化概念和词汇在外译过程中也会存在很大的反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12个词语就是典型。譬如,同样是自由、民主的词语,但要向西方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由价值观、民主价值观的内涵就必须下很大的功夫,才能改变其固有观念和认知惯性。诸如此类在中华文化传播的原初意指与外域评价之间存在的间距就是认知隔阂的表现。造成这种认知隔阂的原因,既有文化传播过程中的信息损耗与冗余,但更主要是中外文化与价值理念的巨大差异。由于文化传统和主流价值观的不同,外域文化与中华文化在价值观内核等方面还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因此,中华文化在对外传播过程中难免造成一些误解和偏差。
针对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认知隔阂问题,一要树立平和心态。客观对待和承认其存在的客观性,主动接受外域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差异,并在包容差异的基础上创新对外文化传播的话语表达方式,研究国外不同受众的习惯和特点,采用融通中外的概念、范畴和表述方式,尽可能克服中华文化传播进程中的认知错位和价值误解,从而有效推进中华文化传播与价值传递。二要加强国际沟通。在文化对外传播过程中,尽量用沟通的方式取代单纯传递,把“自己讲”和“外人讲”有机结合起来,使中华文化更多为国际社会和海外受众所认同。优化官方层面沟通、民间层面沟通,树立大沟通工作理念,统筹发力,发挥沟通的理解效果,从而尽可能减少不同文化差异导致的认知隔阂。只有这样,才能减少西方国家对中华文化的偏见与傲慢,为打破文化交往的认知壁垒和促进民心相知相通提供中国力量。
责编:hejuanhua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