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元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从夏商周演进到秦汉大一统,宗庙收归象征天下的天子帝家,对于百姓众族,家从本来“庙家人地”一体中分离出来,成为以人为主的家庭-家族-宗族。然而,在先秦以来理性化的文化中,家仍然是中国社会结构的基础,仍然是中国文化观念的基础。
以我的“已身”展开来的三族(父族、母族、妻族)、六亲(父、母、兄、弟、妻、子)、九族(高祖-曾祖-祖父-父亲-己身-子-孙-曾孙-玄孙),构成中国之家的基础。在这一基础上形成的上下尊卑、近远亲疏的关系情感,是中国文化中人际观念的基础。由家的秩序观念形成认知模式,由家而社会而国而天下,构成了中国文化中我与人的关系、我乡与他乡关系。由于人我关系是由家外推,所以,中国的人际关系既以爱为主、以和为主,又因亲疏而有分别、有先后。
在中国文化以家为基础的观念中,要保持社会和谐,就是将之视为一家,这从社会称谓上也能体现。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哥、弟、姐、妹等亲属称呼,被运到非亲属的人身上,与西方直接称人名字形成对比。桃园结义、纳为义子、赐予皇姓,都是以把非亲之人变为亲人,达到结成紧密关系的目的。一些表示关系好的词汇,如亲密、亲近、亲切、亲热……逻辑前提都是将之视如亲人,与外人不同,使之得到亲人一样的待遇。
中国的家文化以及由之而来的观念体系,几千年来形成了与西方的公民文化和印度的种姓文化的不同特点。由家文化而来的至今犹存的种种现象,是正走向文化现代化和全球一体化的我们,应当深入思考的。
责编:hejuanhua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