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元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教学艺术”的命题由来久矣,但一直缺乏系统深刻的理论论证,难以超越感性经验的描述。如何给这一命题作出令人信服的理论论证,是教学艺术立论的首要课题。而这一课题的解决,将为教学艺术论的构建奠定下一块坚实牢固的基石。
一、教学是一门艺术
为什么说教学是一门艺术?我们认为这是由教学和艺术的密切关系决定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具有艺术的内涵
所谓艺术,大致有三种涵义:一是指“技艺”、“技能”。从艺术一词的演化来看,英语中艺术一词是art,来源于拉丁文ars。“古拉丁语中的Ars,类似希腊语中的‘技艺’。……指的是诸如木工、铁工、外科手术之类的技艺或专门形式的技能”。①德语中的艺术是“Kunst”,它是从具有“知道”、“会做”意义的“K nnen”一词发展而来的,指能够巧妙地解决任何困难课题的特殊熟练技术。②艺术一词,在法语中是Lárt,捷克语中是Uměni,也都具有“技艺”、“技能”的含义。③二是指富有创造性的工作方式和方法。美国的克莱德•E•柯伦就曾指出:“达到了某些要求的创造性工作便是艺术。当创造使创造者的感情升华到完善的境界,当创造的成品的匀称美不仅给创作者而且也给观看这一成品的其他人带来了快乐的时候,这种创造便是艺术。”④在这种意义上使用艺术一词是很常见的,如谈话艺术、领导艺术、管理艺术等。三是指“用语言、动作、线条、色彩、音响等不同手段构成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并表达作家、艺术家的思想感情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⑤也即是说艺术常常是通过形象化的手段来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如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文学、戏剧、电影、曲艺等都是艺术的形式。对照上述艺术一词的三种涵义,可以肯定地说,教学是具有艺术内涵的:它既要求教师具备高超精湛的教书育人的技艺、技能,又是没有成式可套、极富创造性的工作方式,还要注意运用语言、动作、音响、图像等形象化手段表达特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师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和艺术有近似的对象
艺术的对象是人为中心的社会生活。艺术既反映客观世界,又反映人的主观世界。但它不管反映主客观世界的哪一方面,都是以人为中心的,都是直接、间接或曲折地表现人的命运、感情、内心世界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以艺术常被称作“人学”,高尔基在1931年7月发表的《谈技艺》一文中就曾明确指出:“文学是‘民学’,即人学”。①教学的对象也是人,而且是处于发展之中、具有极大可塑性的活生生的青少年学生。所以教学也是名副其实的“人学”,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指出的:“教育——这首先就是人学。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维、兴趣、爱好、才能、禀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②教学和艺术都受其对象的制约,深入了解对象的生活及特点是从事这两项活动的共同前提。艺术家常讲只有深入生活、才能创作出第一流的艺术作品,深入生活、了解人是艺术创作的源泉。教学也同样要求对学生有深入细致的了解,正如乌申斯基强调的:“如果教育学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就必须首先也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③从终极的目的来说,艺术的作用是培养知、情、意全面和谐发展的人。艺术的最高目的就是为了使人的知识、感情和意志和谐地发展,使人们的感觉和情感成为合乎理性的,使理性、道德的认识成为体现在感觉和情感中的东西。④而教学的最高目的也是为了培养并塑造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可见,教学和艺术都是以人为对象的。
(三)教学中有艺术性内容
教学内容,无论是社会科学学科,还是自然科学学科,都是真、善、美的统一,包含有丰富的审美因素,具有明显的或潜在的艺术性。学校教学课程中,音乐、美术两科的教学内容直接就是艺术的内容,这自不待说;社会科学学科中的语文、历史、地理诸科所含艺术性内容,也早为人们所认识。其实,自然科学学科中也含有审美因素,常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受。科学美学的研究成果,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和欣赏科学知识中的美。著名学者赵鑫珊认为:“每一个数学公式从其实质(境界)来说,都是诗。”①他进一步分析道:即便是C=2πR这个初等数学公式,也是宇宙间第一等好诗——圆周长和半径之间原来存在着这样一种简洁、绝妙、和谐的关系!诚然,天地间有无穷个圆,但是唯有C=2πR这个纯粹数学圆最标准、最精密、最美。这是数学家心灵和智慧再生的数学艺术美,它所造出的庄严、永恒和宏伟的意境,不是诗是什么?把数学当作诗来读吧!果真如此,那么,摆在你面前的任何一本数学教程就会突然从一堆死气沉沉的公式变成洋溢着和谐、充满着绝妙和浸透了对称美的一部诗集。读数学如此,读物理亦然。每个物理定律和方程本质上都是一首自然赞美诗。E=mC2这个著名的质能相当性定律,就因它所具有的完善性和囊括物理世界的伟力,不知博得了多少人的赞叹和惊异。至于广义相对论,现代西德物理学家玻恩则钦佩“它是一件伟大的艺术作品”,因为它是“哲学领悟、物理直觉和数学技巧最惊人的结合”。总之,教学内容中所包含的丰富的审美性、艺术性因素,就决定了师生在教学中进行审美和艺术交流的必然性。
(四)教学使用艺术的手段
艺术主要是借助语言、动作、线条、色彩、音响等手段来反映现实生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一般说来,根据运用手段和表现方式的不同,可将艺术分为以下四类:语言艺术,主要是文学,它以语言为工具来塑造形象;造型艺术,运用线条、色彩等手段塑造可以直接感触的视觉形象,如绘画和雕刻;表演艺术,通过人的演唱、演奏和表演,运用声音、节奏和旋律或人体动作来塑造形象,如音乐、舞蹈;综合艺术,综合运用了各种艺术手段和材料来塑造形象,如戏剧、电影。①可见,语言、动作、线条、音响、色彩、图像等是构成艺术手段的基本要素。教学同样也离不开语言、动作、线条、音响、色彩、图像等,尤其是现代教学,随着现代教学方法的探索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表现出明显的形象化、审美化、艺术化的趋向,甚至于直接以艺术为手段进行教学,著名教学论专家赞科夫曾感慨地说:“艺术对于学生的教育包含着多么巨大的力量啊!而这种力量却常常没有加以充分利用或者利用得很不好!传统教学法的很明显的毛病,就是没有向学生展示出艺术的、也只有艺术才具有的那些宝藏。”②就教学手段而言,无论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我们都不难在教学和艺术之间找到许多共同之处。
(五)教学和艺术的功能相通
艺术因其自身的性质,决定了它在社会中起着巨大的作用。这具体表现为三大功能: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认识功能指艺术能帮助人们认识社会生活、历史风貌,扩大知识领域,加深对社会生活规律的理解,提高认识能力;教育功能指艺术能改善人们的思想感情、端正人们的世界观、树立高尚的道德品质、增强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勇气;审美功能指艺术能通过艺术形象的感染力打动人们心灵而引起审美愉悦和精神乐趣,从而获得精神上的享受和满足的效果。三者之间既各自有别,又相互渗透。教学也具有这三种功能,虽然功能发挥的方式和领域有所不同。通过教学,可以使学生逐步掌握各种科学文化知识,从不知到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掌握认识世界的先进方法,提高他们认识客观事物的水平,这可以说是教学的认识功能;通过教学,可以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帮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这可以说是教学的教育功能;通过教学,还可以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产生愉悦的情绪体验,达到情感的升华和心灵的净化,从而培养学生感受美、理解辨别美、表达创造美的能力,这可以说是教学的审美功能。教学的三大功能也是既各自有别,又相互渗透的。
(六)教学体现着艺术的特点
艺术之所以具有诱人的魅力,在于它有三大突出特点:形象性、情感性和创造性。形象性是艺术的基本特征,是指艺术总是用具体的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而形象就是艺术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特殊形式,任何艺术形式都离不开形象的描绘和塑造。情感性是艺术的血液,没有情感的艺术是苍白无力的,艺术总是以情感人的,罗丹甚至直截了当地说:“艺术就是感情。”①而创造性更是艺术的生命。艺术贵在创造,艺术创造就是要不断超越——超越别人,超越自己,避免重复或停滞,创造出新颖独特的作品,使艺术生命长青。在教学中,艺术的这三大特征也有不同程度的体现。教学同样要借助于语言、动作、表情、图像等直观手段,将抽象的原理、概念和定义、法则等经过艺术加工、处理,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在教学的信息传递过程中,同时存在着人的感情交流,情感交流在教学中像一条纽带,使教师和学生紧密地联系起来,在和谐融洽的氛围中,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①教学中是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可供套用的,它要求教师创造性地解决教学中出现的一切问题,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本身条件,学生实际状况及教材特点创造出新颖有效的教学方法,形成鲜明独特的教学风格。这样,教学的形象性、情感性和创造性,也就构成了教学的艺术特点,形成了教学的艺术魅力。
(七)教学与艺术的过程相似
艺术创作过程包含着三个基本环节:艺术感受、艺术构思和艺术表现。艺术感受是艺术创作的基础和前提,它既包括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和素材的积累,又包含了对生活的审美感受;艺术构思是创作过程中的中心环节,是艺术家根据一定的中心在自己的意识中把丰富而零乱的审美感受孕育成为完整的形象体系的思维过程;艺术表现是艺术创作的完成,是艺术这种精神劳动的物质体现,是通过艺术语言等物质手段将艺术家头脑中的审美意象具体地、稳定地塑造为可以感受的艺术形象的过程。艺术过程的这三个环节既是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又是互相渗透、相辅相成的。教学活动过程也有与艺术创作过程相类似的三个基本环节:教学准备、教学设计和教学表达。教学准备是教学的基础和前提,它包括对学生的观察和了解、对教材的感知和理解、对教学资料的搜集和整理等;教学设计是对教学活动的整体规划和具体安排,包括对教学重点、难点和教学方法、教具的选择,对教学关系的详略、先后、分合、深浅、虚实、轻重、主次、动静、断续、放收等的调整,对教学的组织、语言、开讲、提问、结课、启导、板书、教态、演示等的计划安排等;教学表达是教学活动的主体部分,是指教师通过音声、形符、动姿、时空等多种讯道的立体表达,使教学设计的主要意图和种种精妙之处展现出来,构成课堂教学的“艺术作品”。教学创造过程的这三个环节也是环环紧扣、层层深入,又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
(八)教师具有艺术家的素质
高尔基有一名言,即“人按其天性来说,就是艺术家”。①这里所说的人,不仅指已经成名的专业艺术家,也指包括教师在内的其他专业的人,即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一切人。因为在一定意义上,人都有追求美的天性。所以马克思说:“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②并深刻指出,共产主义社会里的任何劳动(物质性的和精神性的)都将被提到艺术的高度上来。如果说艺术(狭义的)是以追求美为核心的,那么在现代,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则正在不断缩小,人类活动的许多领域和方面都在不同程度上展现出艺术性或审美性的一面。而教师作为人所具有的审美特性和艺术天赋,就决定了他可以成为名副其实的艺术家。因为“他们掌握有一种神奇的力量,他们能唤醒自己,也唤醒他们接触的人”。所以“他们能成为艺术家,人类关系的艺术家,成为人的问题这个艰难领域中的美的创造者”。①因此,优秀教师们都可以称之为“教学艺术家”。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教学和艺术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二者在许多方面都是相通的,所以,“教学是一门艺术”的命题是完全可以成立、并能得到理论确证的。
二、教学是一门特殊艺术
教学虽然可以称为艺术,但是却不能把它简单地等同于艺术,因为教学作为艺术有它区别于一般艺术的特殊之处。并且正是这些特殊性,使教学成为一门特殊的艺术。这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到证实:
(一)活动的双边性
这是由教学对象的主体性决定的。他们是活生生的人,在教学中不是被动地接受“塑造”,而是以主体的身份参与“塑造”自我的过程。一堂好课须由师生双方共同创造,教学艺术的生发点便是师生在教学中的交流与合作。教学的成功与否,主要看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的参与程度和积极性水平,以及师生关系是否融洽,能不能心领神会地默契配合与协作,能否做到思维共振与感情共鸣。那种教师自己唱独角戏,而学生只能做观众的教学,不能算是成功的教学。因此,现代教学论都将双边性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特征来描述。前苏联教育学家巴班斯基就把教学看作教师与学生相互联系的活动,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也认为教学乃是教师与学生的合作,法国教育家R.加里则将教学视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教学活动的双边性特征,是一般艺术所不具备的。
(二)过程的定向性
这是由教学的目的和任务决定的。一般说来,艺术创作的自由度较大,且忌讳“主题先行”,往往创作的结果与创作的初始动机相去甚远。而教学则不然,教师在备课时就设计好了教学的目的、内容、步骤和方法,在课堂中实施时主要是按照制订的计划定向发展,并以有效的控制调节,保证教学目的和任务的顺利达成。因为教学控制论认为,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是实行教学定向控制的根据,教师在教学控制中便如同“舵手”,掌握着教学进程的发展方向。并且要求学生也明确教学的目的和意图,以利于师生共同完成教学的目的性要求。艺术之美,美在具有一定的模糊性、不确定性;而教学之美,却美在必须有明确的方向性和可靠性。这正是教学艺术的特殊性表现之一。
(三)内容的再造性
教学不能像艺术那样创造出一种全新的东西,它的所谓创造,实质上是对教学内容的一种再创造。教学创造的东西,如语言的运用、板书的设计、概念和原理的阐释、例证的分析、实验的演示、问题的启发等,无不受到教学内容的制约,都是围绕着教学内容展开的,对教学内容的再创造。它不能彻底离开教学内容而另搞一套。教学内容对教师教学创造活动的制约,如同轨道之于列车运行的规定。这种“带着镣铐的跳舞”,非但没有限制教师创造性的发挥,而且对教师的创造提出了更高水平的要求。它使教师的教学艺术具备了坚实的科学性基础,使教学的作品成为科学和艺术完美的结合的宁馨儿。
(四)手段的综合性
教学艺术的表现手段熔各种艺术表现手段于一炉,既有音乐、舞蹈等表现手段的音响、形体与节奏,又有绘画、书法等表现手段的色彩、线条与符号,还有文学、建筑、雕塑等表现手段的语言、造型与形象等,它们都为教学艺术所用。因而,教学艺术以多迅道的立体表达,全方位地诉诸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成为一种可听、可视、可触的表现手段高度综合的艺术,它的高度综合性是任何一种艺术所不可比拟的,这里当然也包括那些通常被人们称之为综合艺术的艺术,如戏剧、电影等。教学艺术手段的高度综合性,为教学艺术赢得了高超的表现力。同时,艺术的各种表现手段都是为塑造形象服务的,然后通过形象反映社会内容和思想感情。而教学使用综合性手段,既可通过形象,又可超越形象,通过理性思维来完成表达教学内容和思想感情的目的。
(五)审美的功利性
审美是艺术的主要功能,没有美也就没有艺术;纯艺术的审美甚至可以超越功利,而将其美发挥到极致。教学艺术当然也具有审美性,但对它来说,审美仅仅是手段,是从属于教学效益,并以教学效益为取舍标准的。也就是说教学艺术的审美性是受其功利性制约的。这就决定了教学艺术决不是只为了审美观赏,为艺术而艺术,而是必然与功利目的直接相关、不可割裂的。在实际教学中,不讲提高教学质量,增进教学效益的“美”,只是流于形式的花架子,毫无生命力。①教学艺术审美的功利性和效益性,是其他艺术、特别是纯艺术所不具备的。就是实用艺术也难望其项背,因为有用并不等于有效益,而效益却肯定意味着有用,它们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但更重要的是差别。
(六)影响的直接性
艺术家往往站在自己的作品后面,通过艺术形象影响欣赏者的思想认识和审美情感。也就是说这种影响方式是借助一定的中介实现的,因而具有一定的间接性。而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却是面对面进行的,在教学中师生可以直接发生认知、情感和审美等的交流。同时艺术的影响主要诉诸欣赏者的感觉,是潜移默化的;而教学的影响则直接诉诸学生的理智,而理智是驾驭人的情感、人的行为的最有力的手段和力量。此外,艺术的影响往往是不确定的、富有张力的,所谓“诗无达诂”,甚至“一千个读者心目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教学的影响则是确定的,富于启发的,它让学生获得准确无误的科学文化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七)反馈的即时性
艺术创作的社会效果一般是在作品完成并发表后才能陆续反馈回来,艺术家不能在同一创作过程中根据反馈信息进行调节。在教学中,由于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又由于信息的传递是双向的和多媒介的,因而教学信息的传递和反馈几乎是同步的。教师可随时根据反馈信息来调节教学活动,一方面是加强教学活动的目的性,一方面是加强其灵活性,使教学活动始终处于优化状态。①教学效果反馈的即时性,为教师进行教学创造活动提供了许多来自欣赏者的有益信息,增强了教学创造的价值度;同时也说明学生既是教学艺术的欣赏者,又同时参与了教学艺术的创造。反馈的即时性,赋予教学艺术比一般艺术更复杂、更高超之处。
(八)主体的示范性
教师与艺术家的不同之处,在于他的德、才、学、识的修养和言谈举止的仪表等不仅具有个人意义,更是一种当然的特殊的教学内容和手段,对学生产生着直接或间接、这样或那样的影响。也就是说,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进行着做人的示范。既是知识的化身,又是伦理的榜样,甚至是审美的对象。所以,教师作为教学艺术家,不仅要致力于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和完美的教学过程,而且要塑造好自己的“师表”形象。著名教育家加里宁曾深刻指出,教师每天都仿佛蹲在一面镜子里,外面有几百双精敏的、富于敏感的,即善于窥伺出教师优点和缺点的孩子眼睛,在不断地盯着他。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可以说,世界上没有任何人受着这样严格的监督,也没有任何人能给年轻的心灵以如此深远的影响。所以教师是既塑造别人又塑造自己的双料的艺术家。
由上可见,教学艺术确有它区别于一般艺术的特殊性,而这些特殊性就构成了教学这门艺术的独特魅力,使教学艺术成为艺术百花园中不可或缺的一枝新葩。
责编:杨粟梅
上一篇:教学艺术与教学科学的关系
下一篇:难得糊涂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