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元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一·名词解释
1、运动训练学:是研究运动规律以及有效组织训练活动的行为的科学。
2、运动训练:是为了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的指导下,专业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3、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成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的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争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性的体育活动。
4、运动成绩:运动成绩是运动员参加比赛的结果,是根据特定的评定行为对运动员以及其对手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发挥状况的综合评定。
5、竞技能力:运动员的参赛能力。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所构成。并且综合地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之中。
6、运动训练原则:依据运动训练活动的客观规律而确定的组织运动训练所必须遵循的原则,是运动训练活动客观规律的反映,对运动训练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7、竞技需要与定向发展原则:是指根据项目比赛的特点和运动员在比赛中获取满意成绩的需要,从实战出发,定向地科学安排训练过程的阶段划分以及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和负荷等因素等训练原则。
8、系统训练与周期安排:根据运动训练结构特点、竞技状态呈现特征和重大赛事安排,系统持续的、周期性的组织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
9、竞技状态:运动员参加比赛获得成绩的准备状态。
10、集群组训与区别对待原则:运动员以组、队形式共同训练,同时依运动项目、个体特征、训练任务、训练条件、训练阶段等方面的不同而分别做不同训练安排的训练原则。
11、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原则:根据运动员的现实可能和人体机能的训练适应规律,以及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需要,在训练中给予相应量度的负荷,负荷后及时消除运动训练中所产生的疲劳,通过生物适应过程,提高机体能力和取得理想效果的训练原则.
12、运动训练方法:在运动训练活动中,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完成训练任务的途径和办法。
13、运动训练手段:在运动训练过程中,为提高某一竞技运动能力,完成某一训练任务所采用的具体练习。
14、模式训练:是一种按具有高度代表性的规范式目标模型的要求组织和把握运动训练过程的控制性方法。
15、程序训练法:是按照训练过程的时序性和训练内容的系统性特点,将多种训练内容有序的编制成若干步骤组成的训练程序,按照预定程序组织训练活动对训练过程实施科学控制的方法。
16、重复训练法:多次重复同一练习,两次练习之间安排相对充分休息的练习方法。
17、循环训练法(各组练习之间间歇的负荷特征):循环重复训练、循环间歇训练、循环持续训练。
18、体能(训练学角度):是运动员的基本运动能力,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构成因素。
19、身体形态:人体外部与内部的形态特征。
20、力量素质:人体神经肌肉工作时克服阻力的能力。
21、最大力量:人体肌肉在随意收缩中能表现出来的最大用力能力。
22、速度素质:人体快速运动的能力,也指人体或者人体某一部分快速移动、快速完成动作和快速做出动作反应的能力。
23、速度障碍:运动员在达到一定的速度水平后,长时间停止不前,甚至不能再提高的现象。
24、耐力素质:有机体在较长的时间内,保持特定强度负荷或动作质量的能力,使人体基本运动素质之一。
25、运动技术:完成体育动作的方法,也是决定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因素。
26、运动技术原理:不同项目的运动技术,须全部或者部分服从的科学原理。
27、协调能力:运动员机体不同系统、不同部位和不同器官配合完成技术动作的能力,是形成运动技术的重要基础。
28、特长技术:运动员所掌握的技术“群”中那些对获得优异成绩有决定意义的能够展现个人特点或者优势,使用概率或得分概率较高的技术。【绝招】
29、竞技战术:在比赛中以战胜对手或者为表现出期望的竞技水平而采取的计谋和行动。
30、运动员战术能力:运动队掌握和运用战术的能力、是运动员整体竞技能力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
31、快速力量训练法:肌肉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发挥出尽可能大的能力。
32制胜规律:在竞赛规则的限定内,教练员、运动员在竞赛中战胜对手争取优异运动成绩所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
33、技术风格:是指某运动员或运动队的技术系统区别于其他运动员运动队的技术系统的较为成熟和定型化了的经常表现出来的特征。
34、克拉克现象:整场或一系列比赛发挥失常的现象。
35、崩盘现象:决胜局或决胜期失常发挥的现象。
36黑马现象:整场或一系列比赛超常发挥的现象
37、翻盘现象:决胜局或决胜期超常发挥的现象
二·填空题
1、竞技体育的构成:运动员的选才 运动训练 运动竞赛 竞技体育管理
2、竞技体育的基本特征:竞争性,集群性,规范性,公平性,公开性,观赏性,功力性
3、运动成绩的构成:竞技水平、比赛名次。
4、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构成:体能、技能、战术能力、心理能力、运动智能。
5、加速机体恢复的适宜措施:训练学恢复手段、医学生物学恢复手段、营养学恢复手段、心理学恢复手段
6、运动训练方法的发展:针对性训练、辅助性训练、周期安排、综合训练法。
7、运动训练手段基本结构:动力特征、动作要素(动作的姿势、轨迹、时间、速度、速率、力量、节奏)、动作过程。
8、体能的构成:身体形态、机能、身体素质。
9、力量的分类:最大力量、快速力量、力量耐力。
10、速度素质的分类:反应速度(人体对各种信号刺激快速应答的能力)
动作速度(人体完成单个或者成套动作的速度,是技术动作不可缺少的要素)
移动速度(在周期性项目运动中、单位时间内机体快速移动的能力
11、运动技术原理:生物学原理、心理学原理、社会学原理。
12、运动技术评价的基本标准:时效性、合理性、经济性。
13、竞技战术的构成:展示观念、战术指导思想、战术意识、战术知识、战术形式、战术行动。
14、战术训练方法:分解与完整训练法、减难与加难训练法、虚拟现实训练法、想象训练法、程序训练法、模拟训练服、实践法。
15、运动训练过程的基本结构:起始状态诊断、训练目标的建立、训练计划的制定、训练活动的实践、训练过程中的检查评定以及训练目标的实现。
16、多年训练过程的两个层次:全程性多年训练和区间性多年训练过程。
17、多年训练过程的四个阶段:基础训练阶段、专项提高阶段、最佳竞技阶段以及竞技保持阶段。
18、高原现象的发生概率69.3%,通常在从训练后6~8年出现;出现高原现象时年龄为20岁左右,高原现象持续2.0加减0.5。
19、比赛训练法的类型:教学型比赛方法、检查型、模拟型、适应型。
20、竞技体育形成发展的动因:社会学、心理学、生物学。
21、常用的心理训练方法:目标设置、想象技能、放松技能、注意集中技能、意志品质训练。
22、竞技运动项目依决定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分类包括:体能主导类、技能主导类、技战能主导类、技心能主导类。
23、运动训练原则(人体版):竞技需要、动机激励、有效控制、系统训练、周期安排、适宜负荷、区别对待、直观教练、适时恢复。
24、运动训练得主体:教练员、运动员
25、运动训练的目的: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
三·简答题
1、运动训练学的研究内容任务以及学科特征?
答:研究任务:提示运动训练活动的普遍规律,指导各专项运动训练实践,使各专项的训练活动建立在科学的训练理论基础之上,努力提高训练的科学化水平。
学科特征:本源性,综合性,实践性
2、运动成绩的决定因素:
(1)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的经济水平;
(2)对手在比赛中所表现的竞技水平;
(3)比赛结果的评定。
3、贯彻竞技需要与定向发展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1)科学设立长远的和阶段的训练目标;
(2)依据专项能力结构特点确立训练的内容;
(3)围绕训练任务和训练内容选择训练的方法和手段;
(4)根据比赛特点安排训练负荷。
4、集群组训与区别对待原则的训练学要素:
(1)共同提高与个性发展相结合;
(2)共性内容与个别安排相结合。
5、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原则的训练学要素:
(1)运动负荷
(2)准确掌握运动负荷和运动性疲劳的评定方法
(3)科学的探求负荷量度的临界值
(4)积极采取加速机体恢复的适宜措施{训练学恢复手段、医学生物学恢复手段、营养学恢复手段、心理学恢复手段}
6、导向激励与有效控制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1)加强训练的目的性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
(2)发挥运动员在训练中的主体作用与主观能动性;
(3)重视运动员主观反应,实际表现和训练信息的收集和运用;
(4)训练计划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
7、运动训练方法和运动训练手段的联系:
相同点:都用于完成训练任务,按照各种训练方法的目的和要求,都可以分别设计许许多多不同的训练任务。
不同点:(1)运动训练方法:是完成训练任务的途径和办法,是由人们提炼出来的比较概念化的认识
(2)运动训练手段:是具体的有目的性的身体活动方法,是运动训练方法的具体体现。
8、运动训练方法的分类:
以发展竞技能力的目的(体能训练法、技能训练法、战术能力训练法)
以训练内容的组合特点(分解训练法、完整训练法、变换训练法、循环训练法)
以训练负荷与间隙(持续训练法、重复训练法、间歇训练法)
以训练负荷时氧代谢特点(无氧训练法、有氧训练法、无氧有氧混合训练法)
以训练时不同的外部条件(语言训练法、示范训练发、加难训练法)
9、体能的影响因素:
(1)先天的体能是通过遗传而获得;
(2)后天的体能则主要是经过有效的体能训练而得到适宜的地理环境和良好的社会环境中也可促进体能发展。
10、体能训练的意义:
(1)良好的体能是运动训练技战术训练和提高运动成绩的基础;
(2)是运动员承受大负荷训练和高强度比赛的前提条件;
(3)是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保持稳定、良好的心理状态的身体保证
(4)是增进健康、预防伤病、延长运动寿命的物质保障。
11、体能训练的基本要求:
(1)合理安排一般体能训练和专项体能训练的比例;
(2)体能训练应与战术、技术、心理和智能有机结合;
(3)体能训练的主要内容是运动素质的训练;
(4)在训练中应加强运动员的教育。
12、身体形态训练的方法:
(1)根据需要运用相应的素质训练;
(2)专项训练方法手段;
(3)手持轻器械训练法;
(4)舞蹈训练法。
13、身体形态训练的的基本要求:
(1)根据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形态学特征安排身体形态训练;
(2)根据不同专项的特点安排身体形态训练;
(3)身体形态训练应注意遗传因素的影响;
(4)采用多种方法手段改善身体形态。
14、发展最大力量的常用方法。
重复练习法、阶梯式极限用力法、静力练习法、发展不同肌肉最大力量的收缩方式与负荷特征。
15、力量耐力的训练方法:
(1)力量耐力的决定因素;
(2)发展力量耐力的主要途径;
(3)发展力量耐力的常用方法。
16、力量训练的基本要求:
(1)注意不同肌肉力量的对应发展;
(2)选择有效的训练手段;
(3)处理好负荷与恢复的关系;
(4)注意激发训练的兴趣;
(5)儿童少年力量训练应注意。
17、速度素质训练应注意的问题:
(1)确立高度重视速度的训练指导思想;
(2)速度训练必须与专项特点以及比赛要求紧密结合;
(3)合理安排速度训练的顺序和时间;
(4)合理安排速度训练的负荷、运动强度、持续的时间与间歇、重复次数;
(5)有效的转换能力。
18、耐力素质的分类:
(1)根据运动中氧化代谢的特征:有氧耐力、无氧耐力、有氧无氧混合耐力。
(2)根据肌肉的工作的力学特征:静力性耐力、动力性耐力分析。
(3)根据竞赛及体育活动持续时间:短时间耐力、中等时间耐力、长时间耐力。
(4)根据耐力素质对竞技能力:一般耐力、专项耐力。
(5)根据器官系统机能:肌肉耐力、心血管耐力。
(6)根据参加主要工作的肌群数:局部耐力、全身耐力。
19、耐力素质训练的基本要求:
(1)意志品质的培养;
(2)针对专项的特点;
(3)耐力训练中要注意呼吸的科学性;
(4)在发展无氧耐力的同时,需注意协调的发展有氧耐力;
(5)耐力训练应注意多年系统安排;
(6)在训练中处理好有氧和无氧耐力的关系。
20、运动技术训练的方法与基本要求?
一、方法:(1)直观法与语言法
(2)完整法语分解法
(3)想像法与表象法
(4)减难法与加难法
二、基本要求:
⑴、处理好基本技术与高难度技术的关系
⑵、处理好特长技术与全面技术的关系
⑶、处理好规范化与个体差异的关系
⑷、处理好循序渐进与难点先行的关系。
⑸、处理好合理的内部机制与正确的外部形态的关系
⑹、抓好技术风格的培养
⑺、处理好学习与训练的关系
⑻、改善动作基本结构,提高技术组合水平
⑼、重视运动技术创新与技术发展的预见工作。21、战术能力的表现:
(1)战术观念的先进性;
(2)个人战术意识与集体配合意识的强弱;
(3)战术理论知识的多少;
(4)所掌握的战术行动的质量和数量;
(5)运用战术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2、战术能力的影响因素:
(1)军事学与策略学因素;
(2)心理学与思维科学因素;
(3)形态学与体能技能因素。
23、战术训练的基本要求:
(1)深刻把握项目制胜规律;
(2)抓住战术意识培养这一核心环节;
(3)着重培养运动员战术运用能力;
(4)处理好个人战术行为与集体战术配合的关系;
(5)重视战术组合;
(6)加强战术创新研究。
24、集体项目运动员的结构调整与集团竞技能力的保持和提高:
(1)保持处于不同竞技能力发展阶段球员之间的适宜比例;
(2)保持适宜的平均累计配合训练年限;
(3)采用全国选拔式组建国家队;
(4)选用适宜的队伍更新方式。
25、速度障碍的概念、产生原因以及克服办法。
(1)概念:是指运动员的速度提高到一定程度时,常会出现进展停滞、难以提高的现象。
(2)产生的原因 :
客观原因:
① 技能动力定型的形成,运动员技术动作的空间时间特征都趋于稳定;
② 随着运动水平的提高,运动员神经过程灵活性的改进和肌肉收缩所需能量的提供会遇到更大的困难。
主观原因:
① 过早地片面发展绝对速度;
② 基础寻来年不够;
③ 技术动作不合理;
④ 训练手段单调、片面,引不起新异刺激; ⑤ 负荷过度、恢复不好。
(3)克服办法 :
①改进技术;
②变化训练内容与负荷;
③采用多种训练手段,如牵引跑、变速跑、下坡跑、带领跑、顺风跑等手段;
④变化训练环境。
26、高原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避免与克服方法。
(1)高原现象:优秀运动员的多年训练过程,常常在专项提高阶段的训练中达到较高水平后,会出现竞技水平停滞不前,甚至略有下降的现象。
(2)、高原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
a、随着运动员进入青春期,遗传效应减慢或停滞;
b、对采用的习惯性训练方法和手段适应,训练的效应自然减弱;
c、适应不当及环境的不良影响;
d、运动员主观努力的下降。
(3)、避免以及克服高原现象:
a、随着运动员专项竞技水平的提高,不断加大运动训练负荷;
b、根据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特征的动态变化,随时调节训练负荷的内容以及训练的方法和手段;
c、对青少年特别是女运动员应及时调节其阶段性训练目标及时改变训练负荷的安排及要求;
d、对于已出现明显的过度训练及严重伤病的选手,应采取果断措施,保证其健康状况恢复;
e、应加强运动员的教育,激发他们强烈的训练动机和成功渴望。
27、运动员技术能力的决定因素及评价?
(1)决定因素:
主体因素:a、人体结构力学特征。b、感知觉能力。c、动作技能的储存数量。d、运动素质的发展水平。e、运动员个性心理特征。
客体因素:a竞赛规则。b技术环境。c器材设备与场地。
(2)运动技术评价:
①运动技术评价的目的任务和基本标准:
a目的任务:运动技术评价是指对于运动技术的掌握或完成状态予以描述和评定的活动。
b基本标准:时效性评价和合理性、经济性评价是运动技术评价的两大基本标准。
②运动技术评价的指标:a生物学与社会学指标。b质量与数量指标
③常用方法:a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b运动学评价与动力学评价。c多维测试与综合评价
④不同项目运动技术评价具有不同特点。
28、简述系统训练与周期安排原则的训练学原理。
1)健全多级训练体制为运动员实现多年系统训练提供有力保证。
2)分段组织系统训练过程的实施。
3)处理好训练安排的固定因素与变异因素的结合
29、速度素质训练方法及训练学要点?
(1)反应速度:信号刺激法。
要点:a、重视提高运动员集中注意力于信号出现的能力
b、依照不同项目的竞技特点,在训练中有放失的重点给予不同类型的刺激信号,以有效的提高运动员对信号的反应能力。
c、在比赛中经常出现的主要信号为主进行训练的同时,也应适当配合给予多样化的信号刺激,有助于提高联系的兴趣及效果。
d、根据项目特点确定信号刺激训练的负荷。
(2)动作速度:大强度的重复训练法。
要点:a、必须快速的完成练习。
b、应选择专项动作或与专项动作结构、用力形式相似的练习。
c、应选择能熟练完成的、最好是已可自动化完成的练习。
d、采用助力法进行练习。
e、采用预先加难法进行练习。
f、练习的次数或持续的时间应以能保持最大动作速度为标准。
g、重复练习时,应以消耗的ATP得到补充同时以神经系统保持必要的兴奋性为标准。
h、练习前肌肉必须做好准备活动。
(3)移动速度:分周期性竞速项目和非周期性竞技项目
责编:刘卓
上一篇: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 运动训练学3
下一篇:解放军文职招聘考试名词解释1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