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齐国国王命令大臣们必须穿丝制衣服,但国内只准种粮食而不准种桑树。齐国蚕丝需求量大,价格上涨,邻近的鲁、梁等国纷纷停止种粮改种桑树。几年后,齐王又命只准穿布衣,且不准卖粮食给其他国家。结果,鲁、梁等国因饥荒而大乱,不战而衰,齐国坐享其成,使疆土得以扩张。上述故事中蕴涵的经济生活道理有 ①供求变化直接影响商品的价格 ②价格变动对生产具有调节作用 ③价格在本质上是由供求决定的 ④价格涨跌是通过行政手段实现的
发布时间:2021-04-23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试卷相关题目
- 1《经济时报》载文指出,农产品从长期短缺到相对富余,并不意味着“物多必贱”,相反农民可以通过改变作物种植方式及搞好贮藏,巧妙利用时间差,从微观上创造大量“物以稀为贵”的市场机会。“打好时间差”是指
A.使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B.利用市场的供求机制,获取更多收益
C.提高劳动生产率,生产出更优质的产品
D.节约劳动时间,提高经济效益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22007年12月1日,美元对人民币的汇率是:100美元兑换774元人民币;2008年12月1日,美元对人民币的汇率是:100美元兑换685元人民币。这表明
A.外币汇率升高、人民币贬值
B.外币汇率升高、美元升值
C.人民币汇率下跌、美元贬值
D.外币汇率下跌、人民币升值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3下列对汇率的认识,正确的是
A.汇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B.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C.汇率是指本国货币在国际市场的购买力
D.外汇汇率是一成不变的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4我国某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按10美元/件的价格售出100万件某商品,该企业生产该商品的成本为人民币 14元/件。假设结算当日的汇率是1美元兑换人民币7元,则该企业可以获得利润为人民币
A.1400万元
B.5600万元
C.7000万元
D.9800万元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5假如2009年12月20日,1单位甲国货币/1单位乙国货币为1:6.83,1单位丙国货币/1单位乙国货币为 1:9.80。2010年11月22日,1单位甲国货币/1单位乙国货币为1:6.64,1单位丙国货币/1单位乙国货币为1:9.12。由此判断,汇率的变化将有利于 ①乙国学生到丙国留学②甲国对丙国境外投资③丙国游客到甲国旅游④乙国对甲国招商引资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6下面对下图中由Q1点到Q2点运动的描述中,理解正确的是
A.该商品因供过于求而减小生产规模
B.该商品的互补商品需求量从增加到减少
C.该商品的替代商品需求量从减少到增加
D.该商品因价格上升而扩大生产规模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7“去年一斤6毛,现在一斤8分,某地农贸市场的大白菜价格坐了过山车”。这则消息里所说的6毛和8分
A.充当了商品交换的媒介,是白菜价值的货币表现
B.充当了商品交换的等价物,执行了支付手段职能
C.反映了白菜价格的波动,传递着市场的供求信息
D.反映了白菜的供求状况,说明白菜处于卖方市场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82001年夏天,我国南方许多地方发生洪涝灾害,导致交通运输发生困难。城市蔬菜运不进来,价格升高,菜农的蔬菜运不出去,价格降低。材料主要说明的经济学道理是
A.价格受气候影响
B.供求影响价格
C.国家应加强宏观调控
D.气候和运输共同决定了蔬菜的价格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9需求法则是指商品需求量随其价格上升而下降,随其价格下降而上升的一般规律。但生活中有时东西越贵越有人买,如天降大雨,小贩趁机提价推销雨伞,雨伞却卖得很不错。这表明此时
A.需求法则不起作用
B.处于卖方市场
C.处于买方市场
D.雨伞的价值上升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10过去一年,中央打出调控房价“组合拳”,效果己初步显现。温家宝总理指出,房价回归的合理区间既要反映开发商的投入,也要反映购房者的收入。这表明商品房的价格
A.由价值和供求共同决定
B.由价值决定并受供求影响
C.由供给和需求共同决定
D.由供给决定并受需求影响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