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题库频道 > 学历类 > 升学考试 > 高中(高考) > 政治 > 高考政治/经济生活/生活与消费(10)1

“3000双一次性筷子等于一棵20年的大树”,这句公益广告倡导我们要坚持

发布时间:2021-04-16

A.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B.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C.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D.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试卷相关题目

  • 1联合国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峰会倡导“低碳生活”。过“低碳生活”其实并不难。少用1吨水可减少0.194千克碳排放,少坐一层电梯能减少0.218千克碳排放,少开空调1小时可减少0.621千克碳排放。过“低碳生活”

    A.有利于节约,但不利于扩大内需

    B.有利于绿色消费、可持续消费

    C.要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D.要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2推广使用节能灯对节能降耗意义重大。如果我国所有家庭都将白炽灯替换为节能灯,年节电总量接近三峡水库一年的发电量。由于节能灯的价格是白炽灯的数倍,尽管全球90%以上的节能灯在我国生产,我国居民节能灯的使用率却不到20%,这不利于缓解我国电力供应紧张的局面。从材料看,缓解我国电力供应紧张局面的途径是:①居民提高消费的科学性 ②节能灯生产企业降低成本 ③政府倡导节能消费方式 ④家庭消费从经济能力出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3百年老店“全聚德”开展了一项“适量点菜,吃完有奖”活动,倡导“够吃正好”的消费理念,对传统的“有吃有剩”的观念提出了挑战。“全聚德”倡导的这种消费①是一种理智的消费,符合求实心理②是“量入为出,适度消费”③是“保护环境,绿色消费”④体现了“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消费原则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4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需要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必须倡导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为此,要求人们①养成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 ②抑制消费,由消费型社会向节约型社会转变 ③反对超越现实条件和盲目攀比的畸形消费 ④坚持科学消费、文明消费、绿色消费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5节俭朴素,人之美德;奢侈华丽,人之大恶。”“劳动是幸福的左手,节俭是幸福的右手。”这两句谚语表达的意思是

    A.勤俭节约能致富

    B.劳动与节俭是不可分割的

    C.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D.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必须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6“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启示我们要

    A.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B.避免肓从,理性消费

    C.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D.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7互联网发展催生了新的经济形式,学生小张就是一位叫“换客”的时尚一族。他将自己的闲置物品发布到相关网站,注明自己所需求的物品,然后等待网友来交换,“换客”这种流行方式①是一种商品流通 ②可以使商品的使用价值最大化  ③是一种绿色消费行为 ④属于租赁消费的类型

    A.①

    B.①②④

    C.②③

    D.②③④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8关于“绿色消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以保护消费健康和节约资源为主旨 ②符合人的健康和环境保护标准 ③其核心是可持续性消费 ④主张理性消费,反对超前消费

    A.②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②③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9推广使用节能灯对节能降耗意义重大。如果我国所有家庭都将白炽灯替换为节能灯,年节电总量接近三峡水库一年的发电量。由于节能灯的价格是白炽灯的数倍,尽管全球90%以上的节能灯在我国生产,我国居民节能灯的使用率却不到20%,这不利于缓解我国电力供应紧张的局面。从材料看,缓解我国电力供应紧张局面的途径是①居民提高消费的科学性②节能灯生产企业降低成本③政府倡导节能消费方式④家庭消费从经济能力出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10从2009年1月20日至12月31日,国家对1.6升及以下小排量汽车车辆购置税实行减半优惠。从对消费的影响角度来看,实施这一措施的积极意义首先主要在于

    A.提升居民的消费水平

    B.扩大商品销售市场,刺激经济增长

    C.引导居民绿色消费

    D.增加财政收入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