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题库频道 > 学历类 > 升学考试 > 高中(高考) > 政治 > 高考政治/经济生活/收入与分配(24)1

下列对按劳分配理解正确的是

发布时间:2021-04-08

A.劳动的数量和质量是按劳分配的基本尺度

B.按劳分配的对象是所有的社会产品

C.按劳分配存在于各种所有制经济中

D.按劳分配不承认劳动收入差距的客观存在

试卷相关题目

  • 1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是

    A.生产资料公有制

    B.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C.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特点

    D.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22005年,针对煤矿生产安全的严峻形势,国家安排30亿元财政资金支持国有煤矿安全技术改造,地方和企业也要增加安全投入,切实确保生产安全。这30亿元是(  )

    A.财政收入

    B.财政支出

    C.税收收入

    D.国民收入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3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几乎毫无例外地采用凯恩斯主义政策应对危机。凯恩斯主义在解决市场有效需求不足、使资本主义走出危机的问题上,主张

    A.采用收支平衡的财政政策,减少生产,平衡供求

    B.运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来自我调节,使供求平衡

    C.采用加息的金融政策,减少生产,使供求平衡

    D.通过扩大财政支出,增加投资,刺激消费,使供求平衡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4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从2008年11月27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一年期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各1.08个百分点,其他期限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作相应调整,力度之重近年罕见。关于央行此举,说法正确的有

    A.为了发挥货币政策在支持经济增长中的积极作用

    B.为了发挥财政政策在支持经济增长中的积极作用

    C.有利于降低企业信贷融资成本

    D.会给股市带来不利的影响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5未来世界的竞争,从根本上说是人才的竞争。要加快建立有利于留住人才和人尽其才的收入分配机制,从制度上保证各类人才得到与他们的劳动贡献相适应的报酬。从我国分配制度上看,要留住人才就应                 (   ) ①建立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体制②实行按劳按资分配相结合③提高有突出贡献的高层次人才的待遇④实行年薪制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6目前,北京市私营企业已经达到15.1万户,个体工商户达到31.3万户,分别比两年前增长了45.2%和29.3%。北京市个体和私营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是:

    A.它们最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要求

    B.它们机制新、有活力,适应市场需求

    C.部分国有企业经营困难,经济效益不高

    D.它们实行了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制度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7国务院从2009年1月1日起在全国所有地区、所有行业推行增值税转型改革。增值税只对增值额征税,下列关于征收增值税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有利于防止生产经营环节企业的偷税漏税行为

    B.有利于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

    C.有利于促进生产的专业化和体现公平竞争

    D.有利于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8继上述医疗保障制度,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全国试点、推广,3000多万贫困农民受益,城市“低保”制度已基本全面建立。这体现我国财政性质是

    A.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B.强制性、固定性、无偿性

    C.巩固国家政权

    D.财政收支平衡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9国产甲型H1N1疫苗将由政府埋单,此项财政支出主要来源于税收收入。这说明(   ) ①税收具有无偿性的基本特征②我国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③税收是国家职能实现的物质基础④在我国,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102009年统计数据表明,我国农村养老金领取人口比例为4.8%,城市养老金领取人口比例为78%;城市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为1200元/月,不到公务员养老金的50%。这一现象                         ①突出显示了改革现有收入分配制度的紧迫性②说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③要求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④要求着力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