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题库频道 > 其它分类 > 学历类其它 > 高中教育高考文科综合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浙江卷

1862年6月26日,《上海新报》一则某商行售卖“外国杂货”的广告云:新到什锦饼干、酸果、洋醋、吕宋烟、白兰地、小面镜仔、东洋竹篮仔等。这反映出

发布时间:2024-07-15

A.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B.国人办报事业的发展

C.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

D.百姓衣食住行的西化

试卷相关题目

  • 1康熙南巡时亲赴曲阜,在隆重盛大的祭孔典礼后,听孔子后裔孔尚任讲儒家经典,嗣后又破格授予其国子监博士。这些举动表明康熙①崇尚儒家文化 ②着力提升满族文化 ③延揽汉族文士 ④努力缓和民族矛盾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2某外国学者在研究唐代人口时,引李白诗句“邯郸四十万,同日陷长平”,证唐代邯郸人口殷盛。有学者则指出李白用的是战国时秦赵长平之战,秦人胜,坑杀赵兵四十万的典故。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A.李白以激情与浪漫著称,其诗不足为信

    B.李白是唐代著名诗人,意见具有权威性

    C.外国学者以诗证史,研究方法令人耳目一新

    D.历史研究可以以诗证史,但必须详加考辨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3史籍记载,东汉南阳樊氏“能治田,殖至三百顷。广起庐舍,高楼连阁,波陂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赢梨果,檀棘桑麻,团门成市,兵弩器械,资至百万。”下列关于樊氏庄园的说法,错误的是

    A.庄园经济力量强大

    B.自给自足程度很高

    C.草市交易十分发达

    D.生产经营活动广泛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4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作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国两国不可通婚 。结合所学关于“西周分封制”的知识,能够判断①晋国是姬姓封国  ② 晋燕两国可以通婚③晋宋两国可以通婚  ④秦燕两国可以通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5.东西方先哲的思想,有的倾向哲理思辨,有的倾向实际功利。其中贯穿着讲究实际功利精神的是①墨家学派的诉求  ②王阳明心学的主旨③智者学派的主张  ④百科全书派的共同追求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6报载,武汉工人提出“车间就是战场,工人就是战斗员,开快机器,多做一件活,就等于多消灭一个敌人”;鞍山钢铁厂工人“把行李搬到工厂,昼夜守在高炉旁……在极其艰苦的情况下,先后生产了大批军锹,军镐、炮弹钢、副油箱等,并不断改进技术,提高质量”。上述场景出现在

    A.抗日战争时期

    B.解放战争时期

    C.抗美援朝时期

    D.大跃进时期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7在古代,通才式的大师频出,而进入近代后此类大师越来越少。一般认为,达、芬奇是“最后一个百科全书式的人物”。其重要原因是

    A.在人类历史上,杰出人物的出现具有偶然性

    B.古人的成就达到相当高度后,后人很难超越

    C.古代学者少,评价目标集中;近代以来学者多,大师难以被公认

    D.近代以来的科学把研究对象分为不同领域分门别类加以研究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8《共产党宣言》说:“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登人的体系……看到了阶级的对立,以及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本身中的瓦解因素的作用。但是,他们看不到无产阶级方面的任何历史主动性,看不到它所特有的任何政治运动。”这段话反映了

    A.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必要性

    B.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必要性

    C.资本主义从发展到灭亡的必然性

    D.工人运动从自发到自觉的必然性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9某同学在学习《历史》必修二后,为巩固所学知识,概括里根政府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作诗一首。后发现其中有一句不妥,它是

    A.亦滞亦胀凯失灵(凯,指凯恩斯主义)

    B.紧缩货币出新招

    C.减税减支零通胀

    D.又陷“四高”难逍遥(“四高”,指高赤字、高国债、高利率和高贸易逆差)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10某镇居民喜食鸡肉和羊肉,近几年镇政府大力提倡发展养鸡业,市场上鸡肉供给大幅增加。假定羊肉供给未变,这会使①鸡肉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        ②羊肉价格上升,需求量增加③鸡肉需求量减少,价格上升        ④羊肉需求量减少,价格下降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