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题库频道 > 其它分类 > 学历类其它 > 高中教育高二历史孝感高中2009--2010学年度下学期高二期末考试历史

“《九章算术》是数学知识的光辉集成,它支配着中国计算人员一千多年的实践。但是,从社会根源来看,它与官僚政府组织有密切关系,并且专门致力于统治官僚所要解决的(或教导别人去解决的)问题……‘为数学’而数学的场合极少。”著名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评论的《九章算术》,一般认为成书于(    )

发布时间:2024-07-03

A.战国

B.汉朝

C.南北朝

D.唐朝

一对一服务

  • 报班培训

    电网、中烟、专升本
    线下培训
  • 网课学习

    各种网络课程
    学习辅导
  • 免费资料

    免费资料
    一对一辅导
  • 老师解答

    题目不会做
    一对一辅导

试卷相关题目

  • 1据《史记》记载:战国时期,秦王与赵王在渑池相会,秦王胁迫赵王弹曲,并命史官记下:“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随后,蔺相如以与秦王拼命相威胁,命秦王为赵王击缶,并命史官记载:“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这一故事反映了当时政治形势的特点是(    )

    A.秦国发起统一战争

    B.秦国势力日益强大,威震中原

    C.诸侯争霸势均力敌

    D.中原诸侯联合抗秦,对秦国构成巨大威胁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2“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人迹所至,无不臣者。”这是秦始皇于公元前219年东巡所作琅邪石刻中的一段文字。这段文字表达的信息是(    )

    A.统一度量衡

    B.统一思想

    C.统一文字

    D.统一六国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3据史书记载:“牵牛以蹊(xi践踏)人之田,而夺之牛。牵牛以蹊者,信有罪矣,而夺之牛,罚已重矣。”这种现象最早出现在(    )

    A.西周

    B.春秋战国

    C.西汉

    D.东汉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4战国时期,流行“得士者存,失士者亡”的说法。这主要说明了(    )

    A.各国都重视发展军事力量

    B.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知识分子掌握了国家政权

    C.新兴知识分子阶层受到统治者的重用

    D.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成为社会风尚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5“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於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这是《史记》对战国时期一次变法的记载,实施这次变法的人物是(    )

    A.申不害

    B.李悝

    C.商鞅

    D.吴起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6据《史记、吴王濞列传》记载:“上(汉高祖)患吴、会稽轻悍,无壮王以填之。诸子少,乃立濞于沛,为吴王,王三郡五十三城。”又据《汉书》述评:“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上述材料表明汉高祖分封同姓王的基本想法是(    )

    A.秦朝残余势力强大,应封王加以防范

    B.认为孤立无援是秦朝灭亡的教训,封王拱卫中央

    C.继承者年幼,封王以帮助皇帝治天下

    D.汉初社会动荡,封王以发展各地农业生产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7两汉先后在西南地区设郡,由中央委派官员,又封当地部族君长为王侯、邑长,这样做(    )

    A.不利于治理西南地区

    B.给西南夷反叛留下隐患

    C.为了笼络夷人之心

    D.有利于当地社会的发展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8刘邦在位末年与众臣歃血为盟,特别诏令:“非刘氏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其目的在于(    )

    A.加强进行对地方的控制

    B.禁止分封异姓王侯

    C.鼓励臣民建立军功

    D.安抚汉初以来的功臣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9《齐民要术、序》:“舍本逐末,贤者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对这段引文理解正确的是(    )

    A.是我国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B.总结了我国6世纪以前南北方劳动人民的生产经验

    C.含有重农抑商思想观念

    D.反映当时社会贫富悬殊状况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10“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这首北朝民歌《木兰辞》里描述的制度延续到隋唐,这种制度是(    )

    A.府兵制

    B.募兵制

    C.保甲法

    D.将兵法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X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