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题库频道 > 其它分类 > 招考类其它 > 行测判断言语理解练习题5

(2016 •河南)中国是个太阳能资源非常丰富的国家,96%的地区有可利用的太阳 能资源,绿色、节能的太阳能热水器深受不同地域消费者的青睐。然而,一项对24个省市 太阳能热水器使用状况的调查,却显示出不容乐观的结果,40. 87%的太阳能热水器一到冬 天就无法使用,66. 62%的消费者希望太阳能热水器进一步改善性能,在冬天更好用。这段文字意在表明:

发布时间:2021-12-11

A.中国的太阳能资源尚未得到充分利用

B.太阳能热水器因绿色节能而受到青睐

C.太阳能热水器的市场前景欠佳

D.太阳能热水器使用状况不容乐观

试卷相关题目

  • 1(2017 •联考)新兴城市或城市新区犹如一张白纸,摩天楼能凸显新城的现代 感,体现出生机与繁华。但是,每个城市都有独特的格调,尤其是在老城区特别是历史文 化遗迹众多的街区,摩天楼必须服从周围的环境,应不强调个性,不突出体量,不破坏景 观的连续性与历史的均衡感。如上海金茂大厦的密檐式塔造型、台北101大厦的竹节造 型等地域元素的使用,就是为了体现建筑与当地文化间强有力的联系。这段文字意在强调摩天楼建设:

    A.需要符合城市的文化气质

    B.不能脱离城市的整体规划

    C.必须立足于配套城市功能

    D.不能忽视舒适性和安全性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2(2017 •山东)世人所理解的国学,大都是“中国固有的或传统的学术文化”。而 晚清以降的中国文化,因其接受了西学的洗礼,很容易被剔除出去。这也是很多大学的 国学院在确定研究对象时,将边界划到辛亥革命的缘故。这么一来,国学也就成了“博物 馆文化”——很优雅,也很美丽,但与现实生活越来越远。如何让中国文化重新“血脉贯 通”,是每一个关心国学命运的读书人都必须认真考虑的。这段文字认为,国学研究应该:

    A.古今贯通

    B.西体中用

    C.去粗取精

    D.溯本求源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3(2017 •吉林)奢侈品诞生的意义在于唯一性,真正的奢侈品是不能用机器大规 模生产的。换句话说,当众多奢侈品牌放低身段、追求规模化生产以获得丰厚利润时,就 已然丢弃了自身的“奢侈”属性。从这个意义上说,不管营销战略如何调整,只要奢侈品 “平常化”的商业思维不变,今天的奢侈品就很可能失去彰显身份的定位。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A.奢侈品营销,品牌定位不能错位

    B.奢侈品进人寻常百姓家

    C.奢侈品的发展趋势是大规模生产

    D.奢侈品不再奢侈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4(2017 •河南)语言从来不是固化的,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任何一种 语言的形成和发展,都是使用这种语言的人们在生活中的约定俗成,可以说,语言本身就 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一个社会中人们的精神状态和社会心态投射而成的具象。因此,网 络语言粗鄙化的现象不应当被视作孤立的语言问题来看待,粗鄙化折射出的浮躁心态、 社会发展中积累的戾气等问题,恐怕比语言粗鄙化本身更值得关注。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A.语言是人类精神状态和社会心态的反映

    B.网络语言的粗鄙化应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

    C.语言研究应以语言随着时代发生的变化为重点

    D.应重视网络语言粗鄙化折射出的社会问题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5(2017 •山东)长期处于草根状态的民间文化,大多难有连续性的书面记载。 “非遗”申报的制度化要求,使申报本身成为步履维艰、绞尽脑汁的过程。最终,可能表格填得工工整整,视频也做得精美绝伦,但在一定程度上,却是将原本活态的文化形式化 的过程。如此,便失去了申报“非遗”最初的意义与目的。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A.我国的民间文化缺乏系统化和连续性的传承

    B.“非遗”申报制度与民间文化的特点不相适应

    C.民间文化在申报“非遗”时遇到了极大的阻力

    D.教条化的评价标准抑制了民族文化的生命力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6(2018 •吉林)记得有一阵经常加班,晚上回到家,已经错过饭点,家里人用不耐 烦的腔调甩出一句•.“怎么才回来?”这让我感觉很有压力,明明辛苦了一天,筋疲力尽, 回到家还要小心翼翼,承受家人情绪的暴力。当我忍不住说出这种感受时,我妈妈很吃 惊:“我们怎么会对你不满呢?抱怨几句,是因为觉得你太辛苦呀。”可是,为什么我感受 到的不是关心,而是被嫌弃呢!对这段话所蕴含的道理概括最准确的是:

    A.恶语良言自带冷暖

    B.有些感情伤害往往来自不经意间

    C.及时沟通是消除误会的一剂良方

    D.好意还需好好表达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7(2017 •山东)“报刊的有机运动”是马克思提出的关于报刊报道新闻的过程理 论,它被通俗地解释为新闻真实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很多时候,在事件发生初期,由于报 道的不深入,没有充分的消息源,新闻传达给受众的信息往往是片面的,受众的判断也建 立在这种片面的事实上。这正是新闻传播的一种特性,无论是受过专业训练的记者,还 是现在活跃在各种社交平台的“公民记者”,都没有能力以“上帝视角”观察事件。而且, 新闻报道不是给出最终结论的判决,而是对一个阶段所发生的新闻事实的描述。这段文字旨在强调:

    A.新闻真实是客观实际不断演变的过程

    B.新闻应充分挖掘消息源进行深入报道

    C.新闻报道是与事实真相逐渐接近的过程

    D.专业记者和公民记者都难以达到新闻真实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8(2017 •联考)根据人类学和考古学理论,农业可能并非人们向往的一种生活方 式,而是在人口和环境之间关系逐渐失衡,供养人口的土地载能接近极限时的一种反映。 环视我们的周围,可以发现日常食用的水产和肉食几乎绝大多数要依赖养殖。养殖并非 野生资源丰富的表现,恰恰相反,正是自然界里可供捕捞的资源日益减少,这才迫使人们 用养殖的方法来保证这些资源的供应。这段文字的作者认为:

    A.大自然的资源已接近枯竭

    B.土地无法承载人类的生活

    C.人类未来生活离不开养殖业

    D.农业生产是人类的无奈之选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9(2017 •吉林)目前上班每天8小时,中间吃一顿饭,因为这顿饭至少浪费一小时 时间,得不偿失。如果吃两顿,上午10点上班,下午4点下班,两头吃饭时间都宽裕,对 身体也好,符合早吃饱、晚吃早的养生理念。每天6小时上班效率髙,精力集中,不间断 就不浪费时间,晚上还能拉动社会消费,第二天晚起会儿也无碍。这段文字主要想说明:

    A.吃饭要讲时间成本

    B.吃饭民生头等事

    C.吃三顿饭弊大于利

    D.吃两顿饭好处多多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10(2017 •联考)单看日渐升温的机器换人热潮,在目前劳动力供给偏紧的背景 中,它对就业还未见明显的负面影响。而且,科技革命带来的产业深化、分工细化,还可能衍生出更多的就业机会。但是,那种决然否认机器换人和充分就业并不矛盾的说法未 免过于乐观。在当下,从事重复性、常规性、高危性工作的员工,最有可能在人机竞赛中 先被淘汰出局。面对科技的更新,我们在结构改革中还不能轻言放弃有利于增加就业含 量的传统制造业,还需要加快发展有利于吸纳就业人口的现代服务业。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A.发展传统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有利于就业

    B.应该对日渐升温的机器换人热潮进行理性评估

    C.科技更新可以为缓解当前的就业压力提供新思路

    D.结构改革中应注意采取措施缓解机器对就业的冲击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