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对此,下列哪一理解是正确的? ( )
A. 从实际出发不能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法治建设可适当超越社会发展阶段
B. 全面依法治国的制度基础是中华法系,实践基础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治理经验
C. 从中国实际出发不等于“关起门来搞法治”,应移植外国法律制度和法律文化
D. 从实际出发要求凸显法治的中国特色,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
试卷相关题目
- 1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关于对全面推进依治国的重大意义和总目标的理解,下列哪一选项是不正确的?( )
A. 依法治国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的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B. 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C. 总目标包括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和高效的法律实施体系
D. 通过将全部社会关系法律化,为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保障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2亚里士多德认为:“我们应该注意 到邦国虽有良法,要是人民不能全部遵循,仍然不能实现法治。法治应包含两重含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的良好的法律。”这段话指出了:( )
A. “让一个人来统治,就在政治中混人了兽性的因素。常人既不完全消除兽欲,虽最好的人们也未免热忱,这就往往在执政的时候引起偏向”
B. 法治的两个要素条件,已经接近于科学的法治的两个条件:制度条件和思想条件
C. 法治优越于人治,原因在于多数人的考虑要比少数人的考虑周到些
D. 在法治和德治的关系上,前者是优越于后者的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3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对此,下列哪一理解是错误的?( )
A. 法律既是保障人民自身权利的有力武器,也是人民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B. 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同时也承担应尽的义务
C. 人民通过各种途径直接行使立法、执法和司法的权力
D. 人民根本权益是法治建设的出发 点和落脚点,法律要为人民所掌握、所 遵守、所运用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4东部某市是我国获得文明城市称号且犯罪率较低的城市之一,该市某村为了提高村民的道德素养,建有一条 “爱心互助街”,使其成为交换和传递爱心的街区。关于对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的 原则的理解,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 )
A. 道德可以滋养法治精神和支撑法治文化
B. 通过公民道德建设提高社会文明程度,能为法治实施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C.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更要强调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
D. 道德教化可以劝人向善,也可以弘扬公序良俗,培养人们的规则意识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5近年来,一些党员领导干部利用手中权力和职务便利收受巨额贿赂,根据党内法规和法律被开除党籍和公职, 并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对此,下列哪一说法是错误的?( )
A. 这表明党员领导干部在行使权力、 履行职责时要牢记法律底线不可触碰
B. 依照党内法规惩治腐败,有利于督促党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依法办事
C. 要注重将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进行有效衔接和协调,以作为对党员违法犯罪行为进行法律制裁的依据
D. 党规党纪严于国家法律,对违反者必须严肃处理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6全面依法治国要求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完善立法体制。下列哪一做法不符合上述要求?( )
A. 改进法律起草机制,重要的法律草案由有关部门组织全国人大专门委员会、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起草
B. 完善立法协调沟通机制,对于部门间争议较大的重要立法事项,引人第三方评估
C. 完善法规、规章制定程序和公众参与政府立法机制
D. 加强法律解释工作,及时明确法律规定含义和适用法律依据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7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要求推进科学立法和民主立法。下列哪一做法没有体现这一 要求?( )
A. 在《大气污染防治法》修改中, 立法部门就处罚幅度听取政府部门和专家学者的意见
B. 在《种子法》修改中,全国人大农委调研组赴基层调研,征求果农、种子企业的意见
C. 甲市人大常委会在某社区建立了立法联系点,推进立法精细化
D. 乙市人大常委会在环境保护地方性法规制定中发挥主导作用,表决通过后直接由其公布施行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