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题库频道 > 学历类 > 升学考试 > 高中(高考) > 化学 > 高考化学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练习43

在一体积可变的密闭容器中,加入一定量的X、Y,发生反应mX(g)?nY(g);△H=Q kJ/mol.反应达到平衡时,Y的物质的量浓度与温度、气体体积的关系如下表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发布时间:2021-09-14

A.m>n

B.Q<0

C.温度不变,压强增大,Y的质量分数减少

D.体积不变,温度升高,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试卷相关题目

  • 1体积一定的绝热密闭容器中加入等物质的量的X、Y,进行如下可逆反应:X(g)+Y(g)?Z(g)+W(s)△H>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若继续充入X,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Y的转化率增大

    B.若继续充入Z,平衡逆向移动,Z的体积分数减小

    C.若移走部分W,平衡正向移动

    D.平衡后移走X,上述反应的△H减小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2恒温条件下,将NO2装入带活塞的密闭容器中,当反应2NO2(g)?N2O4(g)达到平衡后,慢慢压缩气体体积,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若体积减小一半,压强增大,V正增大,V逆减小

    B.平衡向右移动,混合气体颜色一定会变浅

    C.若体积减小一半,压强增大,但小于原来的两倍

    D.平衡向右移动,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量减小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3在固定容积的容器中盛有1molPCl5,200℃时发生如下反应:PCl5(g)?PCl3+Cl2(g)达到平衡时,PCl5体积分数为M%.若在同一温度和同一容器中,最初投入2molPCl5,达平衡时,PCl5所占体积分数为N%,则M和N的关系是(  )

    A.M<N

    B.M>N

    C.M=N

    D.无法比较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4下列事实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的是(  )

    A.温度控制在500℃有利于合成氨反应

    B.用排饱和食盐水法收集Cl2

    C.打开碳酸饮料会有大量气泡冒出

    D.工业制取金属钾Na(l)+KCl(l)NaCl(l)+K(g)选取适宜的温度,使钾成蒸气从反应混合物中分离出来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5在高温下反应2HBr(g)═H2(g)+Br2(g),△H>0达到平衡时要使混合气体颜色加深,可采取的方法是(  )

    A.减小压强

    B.缩小体积

    C.升温

    D.增大H2的浓度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6从植物花汁中提取的一种有机物HIn,可做酸、碱指示剂,在水溶液中存在电离平衡:HIn(红色)?H++In-(黄色),对上述平衡解释不正确的是(  )

    A.升高温度平衡向正方向移动

    B.加入盐酸后平衡向逆方向移动,溶液显红色

    C.加入NaOH溶液后平衡向正方向移动,溶液显黄色

    D.加入NaHSO4溶液后平衡向正方向移动,溶液显黄色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可逆反应的特征是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

    B.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升高温度可以使化学平衡向放热反应的方向移动

    C.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压强会破坏有气体存在的反应的平衡状态

    D.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使用催化剂可以改变化学反应速率,但不能改变化学平衡状态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8下列有关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现向K2Cr2O7溶液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溶液变为黄色,证明溶液中存在着平衡:Cr2O72-+H2O?2CrO42-+2H+

    B.CH2=CH-CHO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证明该分子中一定含有碳碳双键

    C.用相互滴加的方法不能鉴别NaCl、AlCl3、Na2CO3、NaHSO4四种无色溶液

    D.SO2通入Ba(NO3)2溶液中出现白色沉淀,证明BaSO3不溶于水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9在容积一定的密闭容器中,反应2A?B(g)+C(g)达到平衡后,升高温度容器内气体的密度增大,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正反应是吸热反应,且A不是气态

    B.正反应是放热反应,且A是气态

    C.其他条件不变,加入少量C,物质A的转化率增大

    D.改变压强对该平衡的移动无影响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10对于某一可逆反应,改变下列条件,一定能使化学平衡发生移动的是(  )

    A.增加某反应物的质量

    B.使用催化剂

    C.降低反应体系的压强

    D.升高温度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