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题库频道 > 学历类 > 升学考试 > 高中(高考) > 化学 > 高考化学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练习331

香烟烟雾中往往含有CO和SO2气体,下列关于这两种气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

发布时间:2021-08-20

A.两者都易溶于水

B.两者都污染环境,危害健康

C.两者都能使品红溶液褪色

D.两者都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

试卷相关题目

  • 1全社会都在倡导诚信,然而总是有一部分不法商贩却在背道而驰.如有些商贩为了使银耳增白,就用硫磺(燃烧硫磺)对银耳进行熏制,用这种方法制取的洁白的银耳对人体是有害的.这些不法商贩所制取银耳利用的是(  )

    A.S的漂白性

    B.S的还原性

    C.SO2的漂白性

    D.SO2的还原性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2下列实验能达到目的是(  )

    A.制取SO2、检验SO2的漂白性

    B.实验室制取并收集O2

    C.此装置可防止铁钉生锈

    D.实验室进行石油分馏实验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在某盐溶液中加入浓NaOH溶液,加热后如果生成气体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则原溶液一定是铵盐溶液

    B.浓硝酸中的HNO3见光会分解,故有时在实验室看到的浓硝酸呈黄色

    C.在某溶液中加入盐酸酸化的BaCl2溶液,如果生成白色沉淀,则原溶液中一定有SO42-

    D.除去干燥CO2中混有的少量SO2,可将混合气体依次通过盛有酸性KMnO4溶液、浓硫酸的洗气瓶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4如图所示,在注射器中加入少量Na2SO3晶体,并吸入少量的硫酸(以不接触纸条为准)。则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蓝色石蕊试纸先变红后褪色

    B.沾有KMnO4溶液的滤纸褪色,证明了SO2的漂白性

    C.品红试纸褪色,证明了SO2的漂白性

    D.沾有酚酞和NaOH溶液的滤纸褪色,证明了SO2的漂白性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5生活中的某些问题,常涉及到化学知识,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冰箱中使用的含氟制冷剂泄漏后,会破坏臭氧层

    B.Cl2和SO2都有漂白作用,都可以使有色棉布褪色

    C.减少硫的氧化物和氮氧化物向空气中的排放,是防止酸雨形成的有效措施

    D.严格地讲实验室使用排风扇是一种不负责任的防污染手段,因为实验产生的有害气体没有得到转化或吸收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6下面是四位同学为验证某无色气体为SO2而进行的实验设计,其中能够充分说明该气体是SO2的是 ①甲同学将气体通入酸性KMnO4溶液中,溶液褪色,再滴入BaCl2溶液,出现白色沉淀;②乙同学用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检验该气体,试纸变红;③丙同学将气体通入品红溶液,溶液褪色,加热后又恢复红色;④丁同学将气体通入溴水,溴水褪色,再滴加酸化的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    )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③④

    D.②③④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7盛有氯化钡稀溶液的甲乙两试管分别通入SO2至饱和,若向甲试管中加入足量氯水,乙试管中加入足量氢氧化钠溶液,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甲、乙两试管都有白色沉淀生成

    B.甲、乙两管都没有白色沉淀生成

    C.甲管没有白色沉淀生成而乙试管有

    D.甲管有白色沉淀而乙试管没有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8如下图所示, 常温常压下,A 、B 两个容积相同的圆底烧瓶中分别装满两种不同的气体(同温同压),若打开中间的活塞后,容器内压强的大小顺序是 (      )

    A.②<③=①<④

    B.③<①<④<②

    C.③<④<②=①

    D.④<①=②=③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9将等物质的量的SO2和Cl2混合后通入含有品红和Ba(NO3)2的混合溶液里,发生的现象是 ①溶液很快褪色 ②溶液不褪色 ③有沉淀生成 ④溶液仍然透明      (    )

    A.仅①和④ 

    B.仅①和③ 

    C.仅②和③ 

    D.仅②和④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10有两支盛硝酸钡溶液的试管,向一支里加入盐酸,向另一支里加入烧碱溶液,再同时通入SO2,都有白色沉淀生成,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    )

    A.两支试管里的沉淀都是亚硫酸钡

    B.SO2在两个反应中分别表现出氧化性和酸性

    C.两支试管里的沉淀都是硫性

    D.亚硫酸钡在碱性溶液里是不溶解的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