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题库频道 > 学历类 > 升学考试 > 高中(高考) > 历史 > 现代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91

《大公报》1902年6月26日刊载某君择偶标准:一要天足,二要通晓中西术门径,三聘娶仪节悉照文明通例。由此反映出当时的新妇女观包括①破除缠足陋习 ②提倡女子学文化 ③摒弃旧式结婚礼俗  ④强烈的革命意识

发布时间:2021-08-19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试卷相关题目

  • 119世纪30年代有人说:“内地富有者,有了钱,未必就有汽车来坐,未必就有各种新奇的游艺如伟大的影片《梅兰芳》京戏等等来给你看,未必就有各种中西菜什么来给你轮流大嚼……必须要踏到上海这般的豪华社会……”。根据材料下列分析有误的是:  

    A.社会生活的西风东渐存在地区差异

    B.上海是东西文化交汇的中心城市之一

    C.中国东西区域经济差距在不断扩大

    D.传统文化吸收外来因素,重新焕发生机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2民国时期,在社交礼仪上逐渐用西方的握手、鞠躬取代跪拜礼,称呼上用“先生”“同志”取代“老爷”“大人”。这一变化在本质上反映了

    A.工业化的趋势

    B.自由平等精神

    C.西学在中国的发展

    D.“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3戊戌变法时期,有人作诗曰:“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作短衣裳。腿跟形式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此诗主要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A.倡导婚姻自由

    B.易服、废止缠足

    C.全盘西化

    D.反清革命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4学习历史可以用想象的方法来“重建”历史场景。假如你生活在1910年的中国上海,可能会看到以下哪一情形?  

    A.商人吴某乘坐有轨电车去谈生意

    B.街上不少路人穿着中山装

    C.《申报》上刊登武昌起义的消息

    D.同盟会成员陈某用无线电话与总部联络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5“无数的汉人都兴高采烈地剪去这条奴隶标志的辫子,也有迷信的,事先选择吉日,祭拜祖先,然后庄重地剪除,把辫子烧了。更有联合多人同日剪辫,并燃放爆竹,举行公宴庆祝的。”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①反映了辛亥革命后社会习俗的变迁②欢呼辛亥革命的胜利③剪辫子是革命与否的标志 ④剪辫子客观上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①②④

    D.①②③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6学习历史可以用想象的方法来“重建”历史场景。假如你生活在1913年的中国,可能会看到以下哪一情形?  

    A.唐胥铁路开通

    B.街上路人互行脱帽鞠躬礼

    C.《申报》上刊登北伐的消息

    D.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的演说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71913年章太炎在报上刊登征婚广告,条件如下:以湖北籍女子为限;须文理清顺;大家闺秀;要不沾染学堂中平等自由之恶习;有从夫之美德。以上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

    A.婚礼形式删繁就简

    B.依旧带有较浓厚的保守思想

    C.恋爱自由成为时尚

    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8“送嫁妆”是我国很多地区的特色民俗,下表能够说明①保留了传统特色②西式婚礼逐渐被人们接受③改革开放,人们收入增加④品种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现代化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9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女性“足的革命”推动了“鞋的革命”,妇女不再以穿自己纳的鞋为满足,喜欢穿花样繁多、美观大方的欧式鞋。下图是民国时期非常流行的一款国产欧式女鞋广告。以下对民国时期国产“欧式”女鞋流行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①西方生活观念在国人中普遍确立②不缠足运动使妇女从陋习中解放出来③民族工业的发展④“抵制洋货、爱用国货”运动的推动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10光绪帝的英语教师张德彝在《航海述奇》里记载了1866年他从天津去上海过程中吃西餐的体验:“每日三次点心,两次大餐……所食者,无非烧炙,牛羊鸡鱼,再则糖饼、苹果……饮则凉水、糖水、热牛奶、菜肉汤、甜苦洋酒。”材料说明了

    A.西餐已成为中华饮食文化的主流

    B.传统的饮食文化受到了冲击

    C.西餐馆服务周到、营养卫生

    D.西餐馆已由通商口岸进入内地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