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题库频道 > 学历类 > 升学考试 > 高中(高考) > 历史 > 现代史—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101

杜勒斯在1958年说:“如果给予中国共产党政权这样的承认,那对于远东各非共产党国家的政府的生存几乎是致命的打击。……那会使它们在远东威信和影响大大增加。”美国的这一对华政策破产的标志是

发布时间:2021-08-19

A.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

B.基辛格秘密访华

C.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

试卷相关题目

  • 1下图为《历届联大讨论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时支持中国票数增长示意图》,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西方国家消除对华的敌视政策

    B.第三世界力量崛起

    C.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D.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席位是大势所趋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21971年10月25日,美国代表布什说:“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反西方国家在美国威信动摇时第一次击败了美国。”他哀叹,那些表决后欢声雷动的代表们“就是要踢山姆大叔一脚”。布什所说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A.万隆会议圆满成功

    B.中国在日内瓦会议外交胜利

    C.中国复关谈判胜利

    D.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32011年是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40周年。在谈到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恢复时,毛泽东曾风趣地说“是黑人兄弟把中国抬进来的”。这段话最能说明的是

    A.广大发展中国家取得独立并在国际事务中成为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

    B.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C.第三世界国家要求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美国无力阻挡中国加入联合国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4美国学者迈克尔?H?哈特说过:“毛泽东的排列略高于华盛顿,因为毛给国家带来的变化,比华盛顿使国内发生的变化更为重要。毛排列的名次比拿破仑等人要高不少。”以下对于70年代初“毛给国家带来的变化”的背景,认识不正确的是

    A.第三世界国家影响的扩大

    B.美国和苏联争夺霸权的斗争

    C.我国经济建设成就巨大,国力增强

    D.毛泽东、周恩来等人的正确决策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5“月黑雁飞高,林彪夜遁逃。无需轻骑逐,大火自焚烧。”是时任新中国外交部长乔冠华对“九一三”事件的讽刺。“九一三”事件客观上宣告“文革”在理论和实践上的破产,与“文革”时期在政治、经济方面的混乱状况形成鲜明反差的是:外交成就捷报频传。下列词语符合新中国七十年代外交特点的是

    A.“另起炉灶”“分道扬镳”“一线连片”

    B.“扫庐请客”“安贫乐交”“柳暗花明”

    C.“左右开弓”“韬光养晦”“和而不同”

    D.“化敌为友”“打开局面”“跨洋握手”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6由中央新影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新中国外交历程纪念光盘,共12集,每一集的标题反映了这一时期的外交特点。其中能够反映中国七十年代外交特点的标题是

    A.“另起炉灶”“分道扬镳”“播种友谊”

    B.“斗智斗勇”“再次较量”“峰回路转”

    C.“另起炉灶”“跨洋握手”“扬眉吐气”

    D.“扬眉吐气”“跨洋握手”“冰释前嫌”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71971年11月8日美国《时代》周刊封面上的周恩来,左上角写着“中国人来了”。“中国人来了”这一结论所依据的重大历史事件应该是

    A.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B.尼克松访华并签署上海公报

    C.中美两国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D.中国人可自由出入美国国境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8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在国际舞台上逐步展现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这主要基于

    A.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和世界贸易组织中的合法席位

    B.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国恢复在关贸总协定中的地位

    C.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中日邦交正常化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9下图有关周恩来的外交活动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①迎接尼克松                    ② 走出日内瓦会场  ③提出“求同存异”                   ④会见田中角荣

    A.①②③④

    B.③②①④

    C.②①③④

    D.②③①④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10下图是“看得见”的历史。图一和图二记录了新中国两次重大的外交活动,它们所体现的共同原则是图一 尼克松的中国之行 图二

    A.睦邻友好

    B.战略结盟

    C.“另起炉灶”

    D.求同存异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