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题库频道 > 学历类 > 升学考试 > 高中(高考) > 地理 > 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921

从全球尺度考虑,地球上有的地区终年无夏,有的则长夏无冬,主要原因是

发布时间:2021-08-18

A.太阳高度角的大小

B.大气吸收地面辐射的多少

C.海陆热力差异

D.地势高低差异

试卷相关题目

  • 1下图中甲、乙分别是M、N两条河流上的水文站。据此完成1—2题。 1、观测发现,M、N河流的径流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防洪任务最重的月份是1月,该地位于北半球,属地中海气候

    B.防洪任务最重的月份是7月,该地位于南半球,属地中海气候

    C.引起甲、乙两地自然植被差异大的原因是纬度变化和大陆沿岸有暖流经过

    D.大陆沿岸常年受西风带影响 2、甲站每月平均流量显著大于乙站、最可能的原因是 A.降水季节分布均匀B.地处迎风坡且观测站上游流域面积较大C.河流流量变化较小 D.上游兴建水库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2读图,甲、乙、丙、丁四个地区的气温雷达图和降水柱状图,回答1—2题。 1、四个地区中,昼夜长短变化最小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2、四个地区中,地带性植被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3由单一气压带或风带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是      ①热带草原气候 ②热带雨林气候 ③地中海气候 ④温带海洋性气候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4下面关于天气和气候的说法,正确的是

    A.影响我国天气的锋面主要是暖锋

    B.我国北方广大地区秋季出现“秋高气爽”好天气,主要是低压系统控制形成的

    C.世界上同一纬度地区,往往有不同的气候类型

    D.气候是一种非可再生资源,又是一种变化中的资源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5下图为新加坡和成都多年降雨日数、多年日平均日照时数玫瑰图,回答1~2题。1、关于新加坡和成都多年降雨日数、多年日平均日照时数的说法正确的是

    A.新加坡多年降雨日数多于成都,多年日平均日照时数少于成都

    B.新加坡多年降雨日数少于成都,多年日平均日照时数多于成都

    C.新加坡多年降雨日数多于成都,多年日平均日照时数多于成都

    D.新加坡多年降雨日数少于成都,多年日平均日照时数少于成都 2、据图中信息分析可知 A.形成上题的主要原因是新加坡为热带雨林气候 B.新加坡降水量丰富,水资源丰富 C.成都多年降雨日数和多年日平均日照时数大致呈正相关D.新加坡各月日平均日照时数变率大于成都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6我国甲、乙两地均位于29。N附近。读“1971~2000年甲、乙两地各月气温和降水分布图”可知

    A.甲地年平均气温较乙地低

    B.乙地降水较甲地丰沛

    C.乙地是高原山地气候

    D.甲地属温带季风气候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7    我国甲、乙两地均位于29。N附近。读“1971~2000年甲、乙两地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分布图”。读图,回答下题。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地年平均气温较乙地低

    B.乙地降水较甲地丰沛

    C.乙地是高山高原气候

    D.甲地属温带季风气候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8   图I为世界1月平均气温10℃~22℃范围示意图,图Ⅱ为某地年内各月气温变化曲线与降水量柱状图。读图回答1—2题。 1、世界1月平均气温10℃~22℃ 范围在南半球大陆西岸海域明显变宽,主要原因是

    A.受寒、暖流共同影响

    B.受暖流影响

    C.受寒流影响

    D.受陆地影响 2、甲、乙、丙、丁四地中,气温和降水特征与图Ⅱ所示信息相符的是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9读图,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回答1—2题。 1、图中代号表示四个城市,其中降水最多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①城市为优良港口,其区位优势是①港阔水深 ②地处背风地带,风浪小 ③沿海平原,地势平坦 ④经济发达,腹地宽广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10下列诗句中,属于利用植物指示气候变化的诗句是    ①洛阳城里花如雪,陆浑山中今始发 ②翠屏横截万里天,悬水落成千丈玉     ③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④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漾雨亦奇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