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以下材料,回答1—2题。材料一: 2009年12月7日至18日,世界各国领导人聚集哥本哈根参加世界气候大会,就2012年《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到期之后,签署新的约束温室气体排放、应对未来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协议。材料二:图甲是2004年全球不同行业的温室气体排放结构示意图1、当温室气体含量增加后,图乙中热力过程明显增强的是
A.A1和B1
B.A2和B1
C.B1和C2
D.A2和C2 2、图乙中显示林业排放的温室气体接近全球温室气体总排放量的20%。以下国家林业排放量较大的是 A.中国、印度等人口大国 B.加拿大、法国等亚寒带国家 C.巴西、印度尼西亚等热带发展中国家 D.美国、日本等经济最发达国家
试卷相关题目
- 1下图中,昼夜温差最小的是:
A.A
B.B
C.C
D.D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2下列几种情况中,昼夜温差最大的是
A.昼阴夜晴
B.昼晴夜阴
C.昼夜均晴
D.昼夜均阴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3如图为某地连续四天天气状况,竖线左侧为白天,右侧为夜晚,则叙述正确的是
A.1 月 16 日白天气温最高
B.1 月19日易形成夜雨
C.1 月 18 日易出现霜冻
D.1月17日昼夜温差最大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4下图为“①、②、③、④四种等压面与等温面垂直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若①、②、③、④分别代表四种气压带垂直分布状况,则下列对应正确的是
A.①—副热带高气压带
B.②—极地高气压带
C.③—副极地低气压带
D.④—赤道低气压带 2、《水经注》中有一段关于三峡地区“祈雨”的记载:“天旱,燃木崖上,推其灰烬,下移渊中,寻即降雨。”其蕴含的地理原理对应图中的 A.①B.②C.③D.④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5地面通过吸收太阳辐射而获得热量,同时通过地面辐射的方式而散失热量。地面吸收太阳辐射与地面向外辐射之差额,称为地面辐射差额。读“三个地区地面辐射差额的年变化图”,回答1—2题。1、关于①②③三条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②③三条曲线所代表的地区均位于南半球
B.曲线③所代表的地区地面辐射能的收入始终小于支出
C.三条曲线中所代表的地区纬度最低的是曲线②
D.三条曲线中所代表的地区纬度最低的是曲线① 2、一日内地面辐射差额由正值变为负值的时间一般在每天的 A.日出前后B.正午C.日落前后D.午夜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6下列能量形式的转换中,属于大气收入部分的是
A.大气反射
B.大气吸收
C.地面吸收
D.大气辐射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7阅读以下材料,回答1~2题。材料一: 2009年12月7日至18日,世界各国领导人聚集哥本哈根参加世界气候大会,就2012年《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到期之后,签署新的约束温室气体排放、应对未来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协议。材料二:图甲是2004年全球不同行业的温室气体排放结构示意图。 1、当温室气体含量增加后,图乙中热力过程明显增强的是
A.A1和B1
B.A2和B1
C.B1和C2
D.A2和C2 2、图甲中显示林业排放的温室气体接近全球温室气体总排放量的20%。以下国家林业排放量较大的是 A.中国、印度等人口大国B.加拿大、法国等亚寒带国家C.巴西、印度尼两亚等热带发展中国家D.美国、日本等经济最发达国家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8某中学地理学习小组为了说明某种地理现象,设计了一个简单实验(见下图)。主要步骤有:①将一些土壤分别放入两个器皿中,其中一只器皿的外面倒扣一个透明的塑料罩;②在塑料外罩顶部钻一个小洞,将一支温度计插到器皿的土壤中;将另一温度计直接插入另一只器皿的土壤之中;③将两个器皿放置在阳光下,保证其接受同样的光照射,每隔1小时观察一次温度计,并记录温度。据此回答1—2题。1、该实验能说明的现象是
A.热力环流
B.地面热容量比较
C.大气保温作用
D.城市热岛效应 2、实验结论应为 A.无塑料外罩器皿的土壤温度较高B.有塑料外罩器皿的土壤温度较高C.两支温度计显示的温度完全相同D.不确定,无法比较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9我国典籍《水经注》中有一段关于三峡地区古代土著“祈雨”的记载:“天旱,燃木崖上,推其灰烬,下移渊中,寻即降雨。” 1、“寻即降雨”的“祈雨”神效,并非是古人的祭祀活动感动了神灵,而是蕴含着某种科学道理。其主要原理对应下图中的
A.①
B.②
C.③
D.④ 2、若①、②、③、④分别代表四种气压带,则下列对应正确的是 A.①—赤道低气压带B.②—副极地低气压带C.③—极地高气压带D.④—副热带高气压带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10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是由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
A.折射作用
B.散射作用
C.吸收作用
D.反射作用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