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题库频道 > 学历类 > 升学考试 > 高中(高考) > 历史 > 现代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841

人类文明发展变化经历过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两个时代,二者比较正确的是 ①文明发展的支柱:前者工商业,后者农业 ②主要生产力:前者人力为主,后者开始以蒸汽机的使用为标志 ③政治制度:前者一般是专制统治,后者民主政治逐渐完善 ④意识形态:前者人类精神开始觉醒,宗教迷信是主导,后者科学理性日益主宰人类意识形态思维方式

发布时间:2021-08-15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试卷相关题目

  • 1如图,下列四幅图是反映海峡两岸关系的有关图片,从中可以获取的信息有(  ) ①两岸交流日益频繁  ②祖国统一是两岸人民共同愿望  ③马英九的胜选表明两岸统一指日可待  ④国际反华势力是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巨大障碍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2新中国政权中,一些民主党派人士担任国家重要领导职务,中央人民政府6名副主席中有3人,政务院4名副总理中有2人,34个部级正职中有15个由党外民主人土担任。说明了

    A.新中国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联合执政的政府

    B.新中国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

    C.新中国在政体上实行多党合作制

    D.表明左派人士和中间人士按三分之二比例参与执政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3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到:“中国近代产业工人的人数,辛亥革命前不过50—60万人,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即达到了200万人。”透过产业工人人数的变化,可以窥见

    A.清末洋务运动的足迹

    B.20世纪初期工人的觉醒

    C.一战时期世界局势的动荡

    D.民国初年实业推进的步伐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4如图显示的是20世纪60年代青年人身着绿军装的形象。绿军装在当时得以流行的主要原因是(    )   

    A.政治观念

    B.审美情趣

    C.生活水平

    D.国际潮流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5《论语》中有这样一段:“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孔子认为治理国家的关键是

    A.兵广粮足 不上

    B.重视百姓,民以食为天

    C.仁义为重

    D.诚信第一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6新中国成立后,没有立即收回香港主权的主要原因是

    A.国力较弱,无力与英国对抗

    B.为打破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封锁,保留香港作为大陆的国际通道

    C.与英国签有协定

    D.害怕美国进行武装干涉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71949年新政协后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6位副主席,党外人士3人;委员56人中,党外人士27人。这体现新政府的特点是

    A.多党合作、民主协商

    B.人民代表制度

    C.建立中国共产党的绝对领导

    D.党外人士参政议政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8在春秋战国时期,被统治者大力提倡的思想是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法家思想

    D.墨家思想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9为了纪念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孔子诞辰2560周年 ,电影《孔子》于2009年3月30日在北京隆重开机。如果你是电影的历史顾问,以下哪些的关孔子的历史常识你认为正确的?

    A.孔子是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其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和“礼”

    B.孔子的思想在当时并未受到重视,但其后一直是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

    C.孔子主张“有教无类”,认为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D.孔子的著作有《诗》《书》《礼》《易》《乐》《春秋》《论语》等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10我们在欢庆青藏铁路通车的同时也不能忘了光绪六年(1880年)岁末,刘铭传力请修筑铁路……李鸿章立足中外,比较支持刘的倡议,但更多的人“群相哗骇”,责骂刘铭传与李鸿章“直欲破坏列祖列宗之成法以乱天下”,而且宣言:“铁路之行外夷则可,行之中国则不可”。洋务派虽冲破阻力“毅然兴办”,但步履之艰可以体味。步履之艰的原因有哪些 ①中国人自建铁路遭到落后势力的强烈反对 ②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投资兴建铁路并控制了中国的铁路兴建权 ③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重重 ④地主阶级洋务派拒绝引进西方生产技术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