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比值法定义物理量是物理学中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下列物理量的表达式不属于用比值法定义的是( )
A.功率P= Wt
B.加速度a= Fm
C.速度v= St
D.加速度a= vt-v0t
试卷相关题目
- 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根据速度定义式v= △x△t,当△t非常非常小时,△x△t就可以表示物体在t时刻的瞬时速度,该定义应用了极限思想方法
B.在探究加速度、力和质量三者之间关系时,先保持质量不变研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再保持力不变研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该实验应用了控制变量法
C.在不需要考虑物体本身的大小和形状时,用质点来代替物体的方法叫假设法
D.推导匀变速运动位移公式时,把整个运动过程划分成很多小段,每一小段近似看作匀速直线运动,然后把各小段的位移相加,这里采用了微元法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2不定项选择 某赛车手出发地到目的地用了5分钟,赛车上的里程表指示的里程数值增加了15km,根据地图上的数据测得出发地到目的地的直线距离为9km,整个过程中赛车手的平均速度为( )
A.30m/s
B.38m/s
C.50m/s
D.80m/s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3对于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着的公共汽车,用固定于路旁的照相机连续两次拍照,得到非常清晰的照片,如图所示,对照片进行了分析,知道了如下结果: (1)对时隔2s所拍的照片进行比较,可知公共汽车在2s时间里前进了12m;(2)在第一次照片中,悬挂在公共汽车顶棚上的拉手均向后倾斜着; 根据这两幅照片,可以判断出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
A.可求出拍照的两秒内公共汽车的平均速度
B.可知拍第一张照片时公共汽车正在加速
C.可知拍第一张照片时公共汽车的速度
D.可知拍第一张照片时公共汽车是匀速前进的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4质点从A到B沿直线运动,已知初速为零,从A到中间某一点C的加速度为a1,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同,从C到B的加速度大小为a2,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到达B的速度恰好为零,AB=L,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
A.A到B的平均速度
B.A到B的平均速度
C.过C点的即时速度
D.sAC:sCB=a2:a1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5如图所示,在08年北京奥运会中,牙买加选手博尔特是公认的世界飞人,在男子100 m决赛和男子200 m决赛中分别以9.69 s和19.30 s的成绩破两项世界纪录,获得两枚金牌。 关于他在这两次决赛中的运动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200m决赛中的位移是100m决赛的两倍
B.200m决赛中的平均速度约为10.36m/s
C.100m决赛中的平均速度约为10.32m/s
D.100m决赛中的最大速度约为20.64m/s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6甲乙两车沿平直公路通过同样的位移,甲车在前半段位移上以v1=40 km/h的速度运动,后半段位移上以v2=60 km/h的速度运动,乙车在前半段时间内以v3=40 km/h的速度运动,后半段时间内以v4=60 km/h的速度运动,则甲、乙两车整个位移中的平均速度大小关系是 ( )
A.v甲=v乙
B.v甲>v乙
C.v甲<v乙
D.无法比较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7关于速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是矢量
B.平均速度就是速度的平均值,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是矢量
C.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叫做瞬时速度,它是矢量
D.汽车上的速度计是用来测量汽车平均速度大小的仪器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8一个骑自行车的人,从静止开始沿直线加速运动,第1s内位移为1m,第2s内的位移为2m,第3s内的位移为3m,第4s内的位移为4m,则下列说法一定正确的是 ( )
A.自行车的运动一定是匀变速直线运动
B.自行车的加速度一定是1m/s2
C.自行车1s末的速度是1m/s
D.自行车前2s内的平均速度是1.5m/s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9多选 小张在驾校接受培训,准备路考,在一次训练中发现速度表指针所指刻度不断变化,这表示汽车在不同时刻的速度不同,我们物理上称为瞬时速度,每个学员驾车走相同的位移所用时间不同,他们驾车的快慢我们粗略的用平均速度来描述,则关于瞬时速度、平均速度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瞬时速度可以看成时间足够短时的平均速度
B.平均速度即为速度的算术平均值
C.瞬时速度是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
D.物体作变速直线运动,平均速度的大小就是平均速率
E.物体做曲线运动时,平均速度的大小一定小于平均速率的大小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10下列关于速度.速率和加速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有恒定的速率时,其速度仍可能有变化
B.物体有恒定的速度时,其速率仍可能有变化
C.物体的速度很大,加速度可能很小
D.物体具有沿x轴正向速度时,可能有沿x轴负方向的加速度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