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题库频道 > 学历类 > 升学考试 > 高中(高考) > 历史 > 近代史—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871

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在此以后,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生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依附地位。”要研究这一状况产生的原因,应首选(   )

发布时间:2021-07-29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试卷相关题目

  • 11885年的上海外滩公园明示游览规则,部分条款规定:“一、脚踏车及犬不准入内;……三、禁止采花捉鸟巢以及损害花草树木,……四,不准入奏乐之处;五,除西人之佣仆外,华人一概不准入内……”。对此现象的反思应该

    A.形成平等观念

    B.口诛笔伐,愤懑宣泄

    C.树立规则意识

    D.外争权益,内省公德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2最近,一些学者针对史学界长期存在的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的观点提出质疑。指出义和团运动针对铁路和电线杆的破坏,并不是单纯的发泄,或者对西方文明的“敌视”,而有现实的原因。在攻陷涿州前,义和团从没有对铁路、电线杆进行过专门破坏。到涿州后,为阻止清军的进剿,义和团才动手破坏铁路。另外,切断清军、联军的交通与通讯,也是义和团破坏电线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一观点说明,在评价历史事件时要

    A.根据立场确定观点

    B.坚持采用革命史观

    C.透过现象深入本质

    D.正确对待西方文明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3图中的史实发生于

    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B.鸦片战争时期

    C.义和团运动时期

    D.洋务运动时期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4近代前期中国有份《盟约书》表示为保卫国土,“万死不辞”,“纵使片土之剩,一线之延,亦应保全,不令倭得。”文中所要保全的国土是

    A.香港

    B.台湾

    C.东北

    D.南京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5近代西方观察家曾将当时的一场战事称为“李鸿章一人与日本一国的战争”。其依据是

    A.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外来侵略已无力抵抗

    B.甲午战争时中国民众民族意识未充分觉醒

    C.清政府反对李鸿章因朝鲜问题与日本交战

    D.力量弱小是甲午战争清军战败的根本原因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6历史学家萧功秦在《危机中的变革》一书中指出:“中国近代历史剧变的基本分界线,是距今一百多年前的甲午战争”。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

    A.中国意识到变革制度的迫切性

    B.传统的自然经济彻底瓦解

    C.天朝上国的观念被彻底粉碎

    D.促进西学在中国广泛传播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7“当国际救援部队一路打到北京时,这场排外救国的努力即被证明是失败了,结果各国公使馆被救,朝廷出逃。”上述“排外救国的努力”

    A.以改良中国政治为核心目标

    B.以提升近代化水平为努力方向

    C.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

    D.使推翻专制统治成为时代潮流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8孙中山认为它是“对于欧美新文化之反动”“……其勇锐之气,殊不可当,真是令人佩服。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精神,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这应该是孙中山对哪一历史事件的高度评价(  )

    A.三元里人民抗英

    B.台湾军民反割台斗争

    C.义和团运动

    D.五四运动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919世纪末,列强侵华出现的新现象有 ①割占土地②在华大规模开办工厂 ③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④侵入到中国内河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10中国近代史中经常提到“近代化”一词。从生产力的角度来说,是指采用机器生产;从政治方面来说,是要求建立民主政治;从思想文化来说,是主张民主与科学。从这一观点出发,下列言论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有(      ) ①“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 ②“凡君主专制、立宪和民主三法,必当一一循序行之,若紊其序,则必打乱??然则必欲予民权自由,何必定出于革命乎?” ③“还我江山还我权,刀山火海爷敢钻。哪怕皇上服了外,不杀洋人誓不完。” ④“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也。”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