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申屠嘉传》记载:文帝时,申屠嘉为丞相,文帝宠臣邓通对其怠慢无礼,申屠嘉即以不敬丞相之罪,正式行文召邓通至丞相府欲杀之,文帝派使者营救,申屠嘉才将其释放。这能够说明当时
A.相权削弱
B.丞相形同虚设
C.皇权至高无上
D.丞相有自行诛罚之权
试卷相关题目
- 1《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记载,主父偃曾经对汉武帝说:“古者诸侯不过百里,疆(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疆而合纵以逆京师。……愿陛下令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于是上从其计”。汉武帝“从其计”的根本目的是
A.平定“七国之乱”
B.削弱相权
C.限制诸侯王的活动,不许参与国家政事
D.收回王国土地,加强中央集权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2下列选项中有关两图所反映的地方行政制度的表述,错误的是
A.两种地方行政制度分别实行于汉初和元朝
B.两种地方行政制度对中央集权所起的作用截然相反
C.两种地方行政制度均是吸取和借鉴了前朝的教训
D.两种地方行政制度均是承袭前王朝的政治制度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3元朝初立御史台。忽必烈诏谕说:“台官职在直言,朕或有未当,其极言无隐。”嗣后,数月间“追理侵欺粮粟近二十万石,钱物称是。”忽必烈敕令中书省、枢密院,凡有事与御史台官同奏。廉希宪曾曰:“立台察,古制也。内则弹劾奸邪,外则察视非常,访求民瘼;裨益国政,无大于此者。”从材料中不能够得出
A.御史台官员权限过大招致不满
B.御史台官员可以谏言皇帝
C.忽必烈借鉴了唐宋的政治文明
D.元朝御史台可以纠察百官、追理财赋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4关于下表中的中国古代两大选官制度的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类别察举制科举制依据品德、学问、议政能力以文取士方式长官举荐自由报考
A.察举制重视才德
B.科举制注重科技素养
C.察举制有利于贵族政治的形成
D.科举制不利于统治基础的扩大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5黄仁宇在其《中国大历史》中写到:“汉朝创业之主刘邦是秦帝国里位卑职微的地方巡警官。他的两个丞相,萧何和曹参,曾任县级的小官僚。樊哙日后为大将,当日不过是屠夫。另一大将韩信寒微时曾一度乞食,黥布与彭越曾为盗。”对这一现象分析最准确的是
A.汉朝的选官制度致统治基础扩大
B.农民战争基本上摧毁了世袭贵族势力
C.汉朝开启中国平民政治时代
D.平民参政使汉代社会矛盾缓和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6北宋某一官职的职能是“凡兵民、钱谷……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签字署名)施行”,“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剌举(检举揭发)以闻”。该官职是
A.转运使
B.三司使
C.通判
D.知州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7如果要研究中国古代史上内阁制度的设置过程,以下哪些古籍不在查阅之列: ①《雍正朝实录》 ②《明史稿·成祖本纪》 ③《汉书·艺文志》 ④《明实录》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8白钢在《中国政治史》中说,唐代的科举制采用了“行卷制”,主考官除详阅试卷外,有权参考举子平日的作品和才誉决定录取结果。宋代的科举制实行“糊名制”,将考生所填写的姓名、籍贯等一切资料信息全部密封,使主考官和阅卷官无法得知每张卷子是谁的。下列对于唐宋科举制变化的理解,正确的是
A.唐代行卷制注重考生平日作品,不易选拔人才
B.宋代的糊名制杜绝了请托造假等科场舞弊现象
C.反映了科举制在人才选拔程序上的进一步僵化
D.加强了对官吏选拔的控制,使人才选拔更加公正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9唐中宗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而径自封拜官职,因心怯,故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敕”。这表明( )
A.中书省和门下省的权力高于皇权
B.唐朝中枢机构的行政决策具有民主性质
C.唐中宗时期皇权有所弱化
D.国家制度对皇权具有一定的约束力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10钱穆在评论汉代政治制度时说:“汉代大体是秦代之延续。”汉武帝时期在地方管理上能体现这一特点的是( )
A.实行“推恩令”,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C.将诸侯王的军事、政治权力收归中央
D.在地方管理上全面推行郡县制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