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题库频道 > 学历类 > 升学考试 > 高中(高考) > 历史 > 古代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251

自汉初以来,继承秦制。汉武帝亲政后,频繁任免丞相。在位54年间,先后用相12人,其中4人在任上正常死亡,3人被免职,2人因罪自杀,3人下狱处死。汉武帝这样做的基本用意是

发布时间:2021-07-15

A.分割丞相的权力以加强集权

B.改变丞相位尊权重的局面

C.重用身边的人参与军国大事

D.显示皇权至上不可僭越

试卷相关题目

  • 1唐朝中央某机构的职能为:“凡百官奏钞(文书),侍中审定,则先读而审署之,以驳正违失。”该机构是( )

    A.尚书省

    B.中书省

    C.门下省

    D.御史台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2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在发展过程中始终贯穿着的两大矛盾是: ①中央政府和与地方割据势力  ②皇权与相权   ③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      ④汉族与少数民族

    A.③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3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是我国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之一。下列举措为分割相权的是:(   ) ①秦设御史大夫 ②唐设三省六部 ③北宋设参知政事 ④清设军机处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4假设你是唐太宗时的一名中书省的长官,为挫败突厥贵族对内地的侵扰,起草了一份关于如何出兵防御的诏令,接下来你会怎样做

    A.交唐太宗裁定

    B.交门下省审议

    C.交兵部出兵

    D.交内阁处理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5有史书记载某朝代政治制度时说:“计财之任虽三司之职,日生烦务、常程计度、薄书期会,则在有司:至于议有系于郡国之体、事有关于安危之机,其根本在于中书、枢密院,非有司可得而预也。”材料反映了该朝代

    A.中书、枢密院掌控国家最高决策权

    B.中枢部门根据行政的程序环节分工设立

    C.职能分工明确且国家政务各有侧重

    D.三司、中书和枢密院分掌权力相互掣肘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6某学生在研究浙江地方史时收集到含有“江浙行省”文字的资料。你认为该资料最早应该出现在 (  )

    A.唐朝

    B.南宋

    C.元朝

    D.明朝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7贞观元年,唐太宗说:“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比来护已之短,遂成冤隙,或苟避私冤,知非不正,顺一人之颜情,为兆民之深患,此乃亡国之政也。”唐太宗认为 

    A.三省六部提高了行政效率

    B.制度实行的效果与初衷不符

    C.中书省门下省不应互相牵制

    D.三省六部制导致亡国危机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8唐太宗贞观八年(634年),左仆射李靖因病辞去宰相职务,太宗不同意,要求他“疾小瘳,三两日一至中书门下平章事”。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年),始以某官(黄门侍郎郭待举、兵部侍郎岑长倩)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衔者为宰相。这说明(  )

    A.唐朝重视对宰相权力的限制

    B.唐太宗在位时重用人才

    C.唐朝更改宰相的名称和职责

    D.唐太宗废除了宰相官职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9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需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其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伐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这段话反映的基本思想是

    A.以民为本,与民休息

    B.以农为本,重农抑商

    C.以民为本,兼听纳谏

    D.以农为本,精兵简政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10朱熹认为,君主“虽以制命为职,然必谋之大臣(宰相),参之给(给事中)舍(中书舍人),使之熟议,以求公议之所在……比古今之常理,亦祖宗之家法也”。这体现了朱熹

    A.反对君主制度

    B.反对君主独裁

    C.主张加强君主专制

    D.主张尊君卑臣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