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题库频道 > 学历类 > 升学考试 > 高中(高考) > 历史 > 古代史—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201

下图说明 

发布时间:2021-07-14

A.三教合流成为社会潮流

B.中外文明碰撞冲突不断加剧

C.艺术作品日益世俗化

D.外来文明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

试卷相关题目

  • 1下列有关《离骚》的评述,正确的是:①是我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杰作 ②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③集中表现了屈原忧国忧民的精神和对理想的执著追求  ④对后世的文学有深远影响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2司马光在叙述编写《资治通鉴》的目的时说:“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使先后有伦,精粗不杂。”这表明

    A.这部巨著是为更新体例,完善典籍而作

    B.这部巨著是为考证史料,辨伪求真而作

    C.这部巨著是为删冗举要,通古鉴今而作

    D.这部巨著是为惩恶扬善,明性修养而作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3宋代词人柳永经常出入秦楼楚馆,与乐伎、乐工往还,无心于仕进,自称“白衣卿相”,虽然他后来考取了进士并做了屯田员外郎,还是轻视功名,沉溺市井,可以说是把全部身心投入适应市井需要的词的创作。柳永这种类型的文人的出现,说明

    A.文学的世俗化倾向日益明显

    B.政府不限制词人的创作

    C.宋代词人多沉溺于市井生活

    D.唐诗宋词并称古典文学高峰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4《诗经》保存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的诗歌,共305篇。后来,儒生把《诗经》作为学习的主要内容之一,这主要是因为《诗经》

    A.是儒家创始人孔子编订的

    B.能够提高儒生的文学修养

    C.蕴含了儒家的核心理念

    D.得到了官方的认可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5古人称:“天下文章两司马”;鲁迅先生誉称司马迁所著的《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你同意下列司马迁、司马光的评价吗?①司马迁写出了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司马光主撰了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②《史记》既是史学著作又是文学珍品③《资治通鉴》意在使君主借鉴其中的经验教训④两位史家都有“秉笔直书”的写实态度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6“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这种文学艺术的特点是

    A.辞藻华丽,手法夸张

    B.长短不齐,便于抒发感情

    C.可雅可俗,抒情叙事兼长

    D.题材多样,表现手法丰富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7“姑妄言之姑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时”。这是清代文坛领袖王士祯读完一本短篇小说集后的感叹。这本小说集最有可能是

    A.《聊斋志异》

    B.《三国演义》

    C.《红楼梦》

    D.《水浒传》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8“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路”。这里依次引用的文学形式是

    A.楚辞、汉赋、唐诗、元曲

    B.元曲、楚辞、唐诗、宋词

    C.宋词、唐诗、楚辞、元曲

    D.唐诗、宋词、楚辞、汉赋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9“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下列人物中,其作品最能体现这一特点的是

    A.李斯

    B.王羲之

    C.李白

    D.王维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10在美国形形色色的教科书里,不约而同地提到过三位中国名人。这三个中国人分别是:陶渊明、杨玉环和李自成。《世界社会的历史》中对陶渊明解释是:“他不是一般的中国农民,他跟士大夫阶层的人士保持着紧密联系,经常在一起喝酒吟诗。他的作品反映了他对这样简单的田园生活很满足,甚至把这种生活美化成世外桃源。”课后有一道问答题:“思考陶渊明的诗歌作品为什么受到人们的欢迎?”结合古代史所学知识,你认为主要原因是

    A.体现了诗人对躬耕生活的体验和对劳动的热爱并体现了诗人对农民的深情厚谊

    B.诗的主要内容:诗人反映了魏晋南北朝的社会黑暗,诗人不与黑暗现实同流合污、坚守个人志节的高尚品格

    C.说明了魏晋南北朝的时代气息,即注重的不是学识,而是出身和门第

    D.说明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不在于是否取得功名成就,而在于顺应自然,达到精神的自由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