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题库频道 > 学历类 > 升学考试 > 高中(高考) > 历史 > 古代史—古代中国的经济291

《齐民要术·序》中写道:“舍本逐末,贤者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此段话表明作者

发布时间:2021-07-10

A.写作目的是发展商品经济

B.具有重农抑商的思想

C.告诫统治者应舍本逐末

D.提倡工商皆本

试卷相关题目

  • 1下列关于“重农抑商”政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是自然经济的产物

    B.对维护专制制度、保障财政税收起到了重大作用

    C.这种思想在明太祖和雍正帝时得到强化

    D.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而被废除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2中国古代明智封建的统治者都采取重农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经济,主要是因为

    A.统治者的雄才大略

    B.小农经济的兴衰关系到封建政权的安危

    C.农民起义不断爆发

    D.“民本思想”和“农本思想”的影响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3明太祖告谕户部大臣,理财之术在于“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这反映了明初实行的经济政策是

    A.工商皆本

    B.重农抑商

    C.轻徭薄赋

    D.重商贱农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4《齐民要术·序》中写道:“舍本逐末,贤者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此段话表明作者      

    A.写作目的是发展商品经济

    B.具有重农抑商的思想

    C.告诫统治者应舍本逐末

    D.提倡工商皆本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5“重农抑商”的观念与政策对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下列理解错误的是

    A.重农抑商政策并不禁止商人追求利润

    B.重农抑商观念是中国农耕社会的产物

    C.重农抑商政策提长了战国时期秦国国力

    D.重农抑商观念在明清时期已基本瓦解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6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国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

    C.自然经济受到了进口货物的冲击

    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7据资料统计:在明中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地区之一。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扫荡旧经济基础的强大力量。其内在原因在于

    A.“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压制

    B.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合工商业发展

    C.鸦片大量流入导致白银外流

    D.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商品输出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81759年,一位清朝官员说: “外洋各国夷船到粤,贩运出口货物,均以丝货为重”,“统计所买丝货,一岁之中,价值 白银 七八十万两,或百余万两”,“其货物均系江浙等省商民贩运来粤,转售外夷,载运回国。”从中可以获取的信息有 ①江南地区的丝织业十分发达    ②丝绸是当时东西方贸易的重要商品 ③中国已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④国内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已经形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9明隆庆初年,“ 抚臣涂泽民用鉴前辙,为因势利导之举,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易只通东西二洋,不得往日本倭国,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凡三十载,幸大盗不作,而海宇宴如。”这说明当时

    A.官府废止明初以来“海禁”

    B.官府有条件地开放“海禁”

    C.巡抚掌握对外贸易决策权

    D.官方朝贡贸易体系已瓦解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10冯梦龙在《醒世恒言》中讲了一个故事其中有这样的情节:“……长安城中,有个子弟姓杜,双名子春……世代在扬州做盐商营运,真有万贯家资,千千顷地……”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消极影响是

    A.留下了丰富的建筑文化

    B.使手工业缺乏市场

    C.影响了工商业的扩大再生产

    D.不利农业经济的商品化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