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题库频道 > 学历类 > 升学考试 > 高中(高考) > 政治 > 高考政治/生活与哲学/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22)1

漫画中,自诩“半仙”者之所以不敢买彩票, 是因为                    

发布时间:2021-05-10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C.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D.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能动性活动

试卷相关题目

  • 12007年11月5日,我国的第一颗绕月探测卫星“嫦娥一号”抵达月球捕获点。从万户的飞天豪情到“嫦娥”38万公里的奔月之路,中国人正在把蟾宫折桂的梦想一步一步地转化为现实。科技人员查阅整理了大量资料,掌握了大量的数据资料,为“嫦娥一号”的成功发射奠定了基础。这告诉我们 ①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  ②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③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④实践是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2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下列活动中属于实践基本形式的有(  ) ①医生治病 ②法官办案 ③文艺演出 ④调节分配结构

    A.②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④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3毛泽东指出:“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这句话告诉我们(  )

    A.既要从书本中获得知识,更应重视在实践中获得真知

    B.实践就是学习,学习就是实践

    C.只有实践才能获得知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4在治理黄河的过程中,通过研究,科学家们根据自然界的原型黄河构建了数字黄河、模型黄河。数字黄河是对原型黄河的数字虚拟,模型黄河即在实验室建造原型黄河的模型。通过虚拟和模型实验,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原型黄河的规律,为我国治理黄河的科学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持。借助虚拟和模型方式设计改造对象的方案,是现代工程设计与施工的重要环节,可以使指导实践的理性认识(  ) ①经实验室检验而尽可能完善 ②经实验室检验达到尽善尽美 ③更好地指导实践并接受实践检验 ④在虚拟环境检验中变成直接现实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5泰戈尔说:“真理之川从它的错误之沟渠中流过。”这说明

    A.真理与谬误相伴而行

    B.真理与谬误相互融合

    C.真理以谬误为基础

    D.真理与谬误相互区别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6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对“客观的物质性”应这样理解

    A.实践是与主观对立的客观事物

    B.实践的主体、对象、手段都是客观的

    C.实践是带有强烈目的性的活动

    D.实践可以离开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7《人民日报》载文指出,理论创新的基础和推动力是活生生的社会实践,离开了社会实践,任何理论创新都难以成功。这是因为(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动力

    B.理论创新是促进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的革命性力量

    C.理论创新必须以科学理论为指导

    D.只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就能推进理论创新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8美国宇航局发射的“机遇”号火星探测车成功登陆火星,这是继“勇气”号抵达火星后,又一辆美国火星探测车成功登陆这一红色星球。据此完成5~6题。5.连续发射两辆火星探测车,被称为天文学研究的“双保险”,目的是提高科学探测的成功率,缩短探测研究周期,节省研究费用,这是在历经多次失败后总结的经验。这说明(  )

    A.失败是成功之母

    B.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D.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9铁道部宣布,自2008年12月21日起,铁路儿童票身高调整为1.1~1.5米。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同等年龄儿童发育早,平均身高有所提高。为适应这一变化,体现对儿童的关爱,满足社会和人民群众需要,铁道部决定对儿童票的身高标准进行调整,将原标准提高10厘米。铁道部调整儿童票身高标准,主要体现的哲学原理是

    A.正确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

    B.主观与客观相统一

    C.一分为二的看问题

    D.办事情要抓住重点与主流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10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一生留下了许多传世之作,也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关于绘画艺术的真知灼见。郑板桥曾提到他画竹的过程:当他晨起“看竹”时,产生了“眼中这竹”;然后胸中涌起“画意”,此乃“胸中之竹” ;最后“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形成了“手中之竹”。他反复强调“眼中之竹”不同于“胸中之竹”。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 ①前者是感性的,后者是理性的 ②前者是直接反映,后者是创造性反映 ③前者有局限性,后者无局限性   ④前者是肤浅的,后者是深刻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