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南方电网校园招聘考试行测习题(4)
来源:长理职培发布时间:2020-03-09 14:22:25
1.
但丁说过:“道德常常能够填补人们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不能同样填补道德的缺陷。”
对这句话理解无误的是( )。
A.在某种意义上,道德比智慧对人更重要
B.一个人可以缺乏智慧,但是不能缺乏道德
C.智慧的缺陷可以填补,而道德的缺陷却不能填补
D.道德的缺陷,往往会带来智慧上无可弥补的缺陷
2.
几位学者声称,全球气温出现随月相变化略升高的现象,因为他们发现满月时地球的平均气温升高了0.02℃。随后他们又按纬度与卫星测得的数据进行核对,结果发现,满月时地球两极气温升高的幅度是地球平均气温升高的25倍。但在中纬度地区,情况却截然相反,月缺时气温略高,满月时气温却略低。
根据文意,对画线的“情况”一词的所指,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地球平均气温因月相改变而引发的变化
B.地球两极气温因月相改变而引发的变化
C.中纬度地区因月相改变而引发的气温变化
D.热带地区因月相改变而引发的气温变化
3.本体指天地万物的内在基础。在天地形成之后,作为天地基础的本体并不消失,而继续作为天地万物的内在依据永恒存在着。在老子的学说中,道在生成天地万物之后依然是天地万物深藏的依据。所以( )。
A.老子的道论是一种现象论
B.老子的道论是一种本体论
C.老子的学说是唯物主义的
D.老子的学说是形而上学的
4.
读书作为一种生活习惯,绝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享有的。它是无条件的,完全是自我选择的结果。曾国藩有言:“苟能发愤读书,则家塾可读书,旷野之地、热闹之地亦可读书;负薪牧豕,均无不可读书。苟不能发愤自立,则家塾亦不能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
这段话告诉我们( )。
A.发愤读书时不择时选地
B.发愤读书时需要选择好的书籍
C.发愤读书需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D.家塾、旷野之地、热闹之地均是读书的好地方
5.
从众心理,是社会心理的普遍现象之一。所谓从众,是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或违背自己的意见,使自己的言语、行为保持与群体一致的现象。这种现象就是从众,即群体能产生压力,使人们的思想在压力下趋于一致。
这段话支持了这样一种论点( )。
A.在实际工作中,工作群体应当更为强调人的个性
B.个体对群体越信任,个体的行为就越容易趋向群体行为
C.从众心理在实际工作中产生的是消极的效应
D.个体从众达到一致或是被迫服从,或是自愿接受
查看答案与解析
[page]
1.答案: A
解析:
本题为隐含主旨题。
但丁的话是说明道德和智慧之间的关系,既然道德能够弥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不能填补道德的缺陷,那么道德对人来说比智慧更重要,A项正确。B项虽然也有A项的意思,但“缺乏智慧”与“缺乏道德”原文中并没有阐述;C项曲解题意材料并非讲能够改善问题;D项道德缺陷使智慧产生缺陷,材料中没有体现,故均不选。
故正确答案为A。
2.答案: C
解析:
据提问可知本题为词句理解题。
该段文字主要是讲全球气温出现随月相变化略升高的现象,“但”是句子中的关键转折词,“情况”在该段文字中是指区别于两极的状况,就是中纬度地区的变化,只有C项符合,故正确答案为C。
3.答案: B
解析:
老子学中的“道”完全符合本体论中的“本体”特征,因此本题答案B项。
4.答案: C
解析:
根据提问中的“告诉”可知本题为隐含主旨题。材料第一句话提出一个观点“读书的习惯是自我选择”,之后引用曾国藩的言论支撑前述观点,故材料构成“提出观点——引用支撑”的“总——分”结构,表面主旨的意思是“总”,在其基础上进一步引申,得到“读书要养成好的习惯”的意思,故隐含主旨是C选项。A项是比较强的干扰项,曾国藩的表达——“何必择地?何必择时?”的成立是需要前面的语境的,A项断章取义,属于对引用的理解,未抓住观点;B项“选择好的书籍”文段中未谈到;D项是引用部分,没有分清重点。故正确答案为C。
5.答案: D
解析:
本题属于表面主旨题。
文段主要讲什么是从众心理。从众心理指的是人们或者自愿放弃自己的想法,或者迫于群体的压力,使得自己的思想与群体保持一致的现象。D选项表述与文段内容一致。A、B、C选项无中生有,文段中没有提及。故正确答案为D。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